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回归——一节评优课带给我的反思
(2012-03-18 08:25:39)
标签:
人文精神反思语文课堂教育 |
分类: 教学类 |
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节评优课带给我的反思
雪儿飘飘
我校为时两周的评优课与昨天拉下了帷幕。其中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只有2年教龄的张翠艳老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让我甚是激动。因为我看到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回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板块中再次明确指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同时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讲张翠艳老师是怎么让“人文精神“回归课堂的,她的教学行为为什么能引起我的诸多反思。那天,她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她直接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学生的读、感知、个性体验,再通过材料扩展让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心灵升华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她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信息台;用图片展示美丽、四肢细长,跑得快,善于跳跃(但跳跃也有极限),耐干渴,角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而又常被人捕杀的斑羚。而这些信息均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老师的补充完成。设置的问题是:随便说说: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步教学,诱发了学生对斑羚的喜爱和同情,激发了学生在阅读前的兴趣。在“走近名家沈石溪和字词识记“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第一次走近斑羚的危难,初步敬畏斑羚: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时教师强调了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高效读书方法。学生读后准确的回答了本文叙述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此时斑羚身上所表现出的让人类为之惊叹的智慧让学生心生悲悯。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了:“感情朗读,体会悲壮”的教学环节,请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最让学生们感动的课文片段。
一阵阵琅琅的书声之后,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和学生又通过幻灯片直观的感知了斑羚在伤心崖试跳成功的全过程,每一位学生再次被斑羚种族里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同学们合作学习,走进文本,深入思考,重点品析:1、是谁引导斑羚种群成功飞渡?他是怎样救助的?2 、你如何评价镰刀头羊?教室里叽叽喳喳如小鸟在开讨论会。最终形成答案是:是镰刀头羊引导斑羚种群成功飞渡。它将“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 为了种群的生存,老年斑羚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当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的那拨少时,镰刀头羊自觉地走到老年斑羚的行列中,“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没有要求、强迫,也没有讨价还价,好像牺牲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种本能,而不是荣耀。“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年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一代架起了生命的桥梁。斑羚们“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这在人类社会是难以想像的事情啊。同学们显然是被斑羚的伟大所感动了,表述时充满了感叹的意味。
很多群居的动物,都有自己的首领。这些首领往往具有健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威严的气势,它能够带领群体维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它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勇于挺身而出保护整个群体的利益。镰刀头羊就是这样的一位首领。当灰黑色母斑羚正为虚幻的彩虹吸引而绝望地走向危崖时,它只发出一声吼叫,就让母斑羚猛醒,并让斑羚群分成两拨,快速而有序地完成了一场悲壮的“飞渡”。镰刀头羊担负着保护种群的责任,在最危急的时候,整个种群把信任和尊重给了它;它沉稳、果断、临危不乱,这样的品格使斑羚们对它无比顺从。让种群的一半选择死,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它做到了。
当同学们都被 “镰刀头羊”伟大精神所感动的时候,老师启发同学们谈谈学生眼里还有哪些关于动物那些感人的事?同学们谈到了很多,有的同学还谈到了人类抛弃老人的事情,使课堂里的人文气息很浓厚。
此时,老师的一个问题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导读中是怎么说的?”严肃凝重的声音响起:“作者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教师开始了配乐朗读,让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她读的材料一是: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当海难来临时,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哈尔威船长指挥让妇女和儿童先离开,让后是船员离开,最后他忘记了自己,随着哗哗往船里灌海水的声音,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材料二:《人类的“弃老”传统……》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材料教师读完了,学生思考:人类在面对生命的选择时,思考一: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思考二:作为一个自诩文明人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时课堂进入了高潮,每一个学生都表示要善待父母,同情弱者、关爱弱者,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他人的人,做一个乐于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做一个文明的人。不要像课文中的狩猎队员那样做了屠杀动物的刽子手。一个个年轻的心灵都迸溅出了“人文精神”的火花,整个课堂里氤氲着“人文精神”气息……
最后教师让学生给给狩猎队队长写一封信,看同学们能不能让他主动放下屠刀,关爱斑羚。
整节课张老师就是这样步步深入,放弃了本文写法上的探究,准确的定位在通过学生的个性体验取得“人文思想”的收获,并教育我们的学生,当灾难来临时,要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拥有牺牲自我的精神。
这带给了我深深地反思:如果这样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每一节的语文课上上演,那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就是功德圆满了吗?
所以,教育好下一代,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我呼吁让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认真践行《课标》精神,让我们学生的文明习惯不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