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反思——“老师,您讲得深了”
(2011-12-17 19:07:28)
标签:
教学行为反思 |
分类: 教学类 |
教学行为反思——“老师,您讲得深了”
雪儿飘飘
2011年的12月4日,因我校一位语文老师突然间的工作调动,我在带一个九年级班的同时又接手了一个八年级班,均任语文课教学工作。当我从九年级的教室走进八年级的教室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眼里的世界变小了。一个个童稚的目光如许多聚光灯的光,在同一时间都投向了我。那一刻,我忘了我工作的劳累,只有肩上的责任了:我将怎样将眼前这群淳朴的孩子引向我和他们所共同向往的语文世界?
我和他们新的语文之旅开始了。第一堂课,我讲述了周密的《观潮》。这篇课文结构简单,行文思路及写作手法同学们很好掌握。我们在很愉快而又轻松的气氛里度过了。给孩子们的感觉是:“这位新老师的授课,让我们轻松地学会了课文知识。”孩子们的心理防线解除了很多,他们不再为我这位新来的语文老师而心存戒备了。我也很快乐。
第二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了解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之后,要重点掌握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尤其要教会学生白描手法的运用,更要探究作者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等我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给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说:“老师,讲的深了。”
这一问题的得知,是我在当天作业辅导课时和他们班主任周老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得知的。当时恰是夕阳落山之时,也就是我们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离校之时。我回到家里反复回想我上课时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寻找我在什么地方给同学们留下了疑惑。在反思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去和作者对话,去透过作者的文字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我找出了学生疑惑的原因,又重新审视了我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在我处理这一环节上过渡太快出现的问题。
过程是这样的:在我引导同学们分析“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之间关系”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叙事中的“情”及景中的“情”,故而学生对文字中所传达出的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和作者悠远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理解不到位。于是,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主动将这一问题向同学们作了解释,并告诉同学们,学课文一定要探究文本里所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声与思想。我们写作文也一样,也要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读者通过我们的文字了解文章中的“我”。我做了以下的补救工作。
我将课题定位在:《冰雪世界里再读张岱的“孤高情怀》。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们理解作者“孤高情怀”的。当讲完后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师:明代散文家张岱通过160多个字,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与天与云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傲性格和落寞情怀写得栩栩如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即点名了“时间、地点、人物”,而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作者开头却用“明崇祯年号”是别有深意的。请问同学们:他用“明崇祯年号”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同学们回答:“不忘故国的情怀”。
师继续引导:请读这几句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问:“这几句描绘了
师:以上是写夜间所见的湖山雪景,主要是描景。下面是作者记夜观雪景时的感受,手法转为抒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几句话:“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