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淑真《秋夜》、《新荷》简注、浅释

(2023-02-06 14:33:49)
标签:

杂谈

                                                                          秋       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叶,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注——  
    秋气: 秋日萧条肃杀之气。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烛花:烛焰。也作“烛华”。(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烛赋》:“烛烬落,烛华明。”杜甫《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也把烛心结成的穗状物称作烛花,朱淑真诗中即为此。 
浅释——   
     夜深漏永,没有一丝睡意,秋日独有的肃杀悲凉清寒之气,漫屋充盈;频剪灯花,夜将三更。铺得平平展展的床上,尽是寒月筛来的梧桐黄叶瘦影,和那从枝叶缝隙间泄露洒下的惨白亮明。 

      一二句叙事。起句直奔诗题,点明“夜”、“秋”之时间季节。夜久更深,空闺独处,而又遇上“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季节,更增孤苦悲凉气氛。二句紧承“无眠”,状写活动,本来'“灯花何太急,酒绿正相亲”(杜甫《独酌》),应有赏心乐事到来,然而诗人却无法消去眼前幽苦孤寂之悲酸。一个“频”字,现出女主人公的焦灼难安,心神不宁。“欲三更”接续“夜久“,更加突显女主人公在孤独悲寂中深受煎熬之苦况。三句陡转而写床席之景况,着一”凉“字,现出诗眼,照应起句”秋气清“,运用通感修辞,移触觉到视觉,使其形象。又窗外梧桐枝叶缝间筛落下来的斑驳寒月瘦影,更现凄寒孤寂,夜来无人送予一丝半缕温暖。此等情景,实在让人心上生寒,浑身觳觫。一个”满“字,寓意双关,表面状写光影之浓,实则写孤寂盈怀,凄凉满屋。末句作结,回写窗外梧桐筛寒月,”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且用顶针修辞,细针密线地把床上月光、窗外树影、昊天冷月,连缀一起,让诗人乍喜旋忧之心理活灵显示。”月在梧桐缺处明“七字,绘写出了一幅高邈疏朗的秋夜寒月图。疏枝筛月影,诗人似乎忆起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日里的甜蜜浪漫,然而时下,”瘦尽寒灯又一宵“(纳兰性德),无人与其”共剪西窗烛“,极想超脱而不能。'月”之寒光瘆人,冰冷酷面,恰巧照出了诗人心底深处的苦寂孤寒,四围的冷清寂寞。“梧桐缺处”,象征蕴涵之意蕴,更是耐人咀嚼,值得深味。 
     全诗井然有序,针脚细密,衔接流畅,意象鲜明,意境清新而幽邈。
 
                                                                            新       荷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简注——  
   洛妃钿:洛水女神发髻簪插的花钿。洛妃。洛水女神。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状的首饰。《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朱淑真用典比喻团团新荷,使其更为形象具体。 
   翠:如绿宝石一样的青绿色。(南朝.梁)施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蛾眉分翠羽,明目发清扬。”杜甫《空囊》:“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荡漾:碧波粼粼荡开,光影闪闪浮动。荡漾,漂荡起伏的样子。(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青猿啼。” 
    湖光,湖水光影;湖面波光。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秀......为天下冠军。”
 
浅释——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平静的湖面上 ,粼粼碧波,荡漾浮动;如钱荷叶,恰似洛水女神宝髻上簪插着的花钿一样,翠色可人,娇嫩圆巧,细细小小,光华闪耀。随着粼粼碧波荡漾,在偌大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分不清浮于水面的嫩姗姗翠生生的团荷,究竟与水下哪一根莲茎相连。末句反问,发人深思 ,深邃意境。
       “未知叶底谁是莲”,谐音双关,喻指幸福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