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首先是个好官

(2022-04-10 07:57:11)
标签:

杂谈

    人们皆知苏轼不仅是大散文家、大诗人、大词家、大书家、画家、知音律、喜听平话、懂园林艺术、精于鉴赏吉金乐石,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全才人物;而且知道他不论在散文、诗、词、书法上,都是一位立宗开派者。不过,苏轼的一生,主要还是当官,而且首先是个好官。在他六十六岁的生命中,当了整整四十年官。从二十六岁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起,一直到六十六岁逝世,都有官职在身,责任在肩 ,诗词书画等方面的才情高能,只不过是完了为官职责而后的一种显露罢了。简说于后——    

                                                        (一)、多次求雨
     为了农家有个好收成,苏轼的一生好像都在求雨。 
     在陕西凤翔,天大旱,他组织人众前往渭河南岸的太白山祭神,求雨。 
     在山东密州,天大旱,他亲率众人,前往常山求雨。 
     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是年春天大旱,苏轼组织安排,率领人众,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为民求雨。甘霖得降,旱情解除之后,他又组织仪式,前往谢雨,归来路上,心情大悦,赋《浣溪沙》五首,抒情畅怀。 
      
    宋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秋日大旱,杭州通判苏轼祈雨而未见点滴,与姓周姓徐二位县令,夜宿灵隐寺,心有茫然,赋诗《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以表情怀。诗曰——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应尝遍,寂寞山栖老更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文牍堆案,公事繁忙,夜月如霜,侵户入于床下。枕似琴筑,卧听鸣泉,回想一生,夜卧山寺。不过,虽说年岁大了,可那一点悯农心意,依然尚在,便又起身,面向横斜天汉,占卜祈祷,快降甘霖,以解民忧。 
   
                                                                (二)、治理西湖  
    苏轼两度任职杭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至熙宁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任杭州通判,协助知州陈襄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百姓的吃水问题。第二次是宋哲宗赵旭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至六年(1091年)三月,任第一把手知州,主政杭州,觉着治理西湖,造福一方的事儿,是自己的重任职责。于是,他便调动军队疏浚盐桥、茅山两条河流,保证沟通钱塘江和大运河间的航道通畅无阻,便利往来运输。完工之后,苏轼又组织人力物力,再次深凿疏浚杭州六井,让其水质更为甘甜清冽,适宜饮用。待疏河浚井这两项工程完毕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淤塞近半的西湖。 
   于是连向朝廷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陈说开挖疏浚西湖,攸关种田饮水,民生利害。待批准之后,苏轼立即发动组织数万民工挖淤污,除葑草。为了保证质量,加快进度,苏轼躬亲现场,督导指挥,时不时地还同民工一同吃住,并肩劳动,倾听民工意见和建议。在倾听了意见建议之后,“集众思,广忠益”,拿定主意,创造性地把清挖出来的污泥烂草,于湖中筑起一道南北长堤;又于湖中建造三座小石塔,圈出不许种植的水域,成就为后人游览赞赏的 “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之幽境美景。至于疏浚广源而后丰沛了许多的西湖水,更扩大了灌田浇禾的用水范围,增加了稻谷的产量。 
  
   事毕了后,苏轼觉着舒坦畅意,便于闲暇之时展纸濡墨,挥毫写了题为《西新桥》的长诗以作纪念,曰—— 
                   “ 昔桥本千柱,挂湖如断霓。浮梁陷积淖,破板随奔溪。笑看远岸没,坐觉孤城低。 
                        聊因三农隙,稍进百步堤。炎州无坚植,潦水轻推移。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 
                       独有石盐木,白蚁不敢跻。似开铜驼峰,如凿铁马蹄。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 
                       嗟我久搁笔 ,不书纸尾鹥。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百夫下一戈,椓此百尺泥。 
                       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似闻百岁前,海近湖有犀。那知陵谷变,枯渎生茭藜。后来勿忘今,冬涉水过脐。” 
    由于忙于司职所在的治湖理水,为民造福,故而 "嗟我久搁笔,不书纸尾鹥(yi,鸥)。“即不写诗填词不画画。”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两句,言说治湖理水造福百姓后,人们高兴庆贺,感谢太守苏东坡。 
   
    对于治理好了的西湖景色,福祉百姓,坡翁有《南歌子.湖景》一词赞道——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 
            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明月千顷,一时留。“
                        
                                                                 (三)、徐州抗洪 
    宋神宗赵顼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到任徐州知府。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八月二十一日,高二丈八尺的大水,直冲州城墙下,知府苏轼立马组织率领徐州官吏、士卒、人民,大力防守。一方面组织人力修补加固加高河堤,一方面安定民心,亲赴军营,动员禁军主动积极参加抗洪。更为重要的是他自个儿一直在前线组织指挥抗洪人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白天,斗笠芒鞋,亲临前线指挥鼓励;夜来,茅棚草庵,和衣卧歇其中。徐州官吏、士卒、百姓,在他的组织率领下,抗洪成功,十月五日水退。 河水复归故道,苏太守心中宽慰,诗兴勃然,搦管挥毫 ,写《河复 并序》表情达意。不过,更有一首题为《答吕梁仲屯田》的长诗,把洪水来袭,率众抗洪,获得成功的全程,纪录得至为详细。诗为—— 
                   “乱山合沓在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赴鹏鲲。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旋呼歌舞杂欢笑,不惜饮绝空瓶盆。 
                      念君官舍冰霜冷,新诗美酒聊相温。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 
                      宣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锸先黥髡。 
                      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高城如铁洪口快,谈笑却扫看崩奔。 
                      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 
    诗分三部分。起句到”吟诗“句,写洪水来袭之情状。水围彭城城门,官舍独悬水中。麋鹿鸡豚尽皆遭淹,浊流翻浪,冲进泗水河道,夜来唯闻水上之盆盆罐罐撞击声响,天明见到漂浮于白浪狂涛中的死鸡鸭臭死鱼满河。你梁仲所管理的吕梁一带,乃河水必经之处,大概給河水吞没成了一抹水面。河水翻卷冲入闾巷街市,我却如同汉代东郡太守王尊一般独守水城,计穷断炊,孤身一人像老鹰一样蹲踞在破烂官舍。第二部分从”岁寒“句至“故道”句。诗说冬来水落,河归故道,满眼见到的屋瓦上尽是水过留下的泥沙痕迹。你我进城面对像似做梦一般,好了,我俩还是欢乐高兴下子,举杯喝酒,吟吟诗吧。其余为第三部分,先说像汉武帝于瓠堤上筑屋守河的牢固工程,还没建好,黄河故道里的障碍麻烦还未清除,来年的任务更其繁重艰难,我这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徐州太守,更应当身先士卒挑担铲土。你吕仲老弟也应当带头开山取石,筑砌大坝,助我一臂之力。我们共同努力,让高城如铁,洪水畅流,秋来丰收,而后我们再举杯痛饮,击鼓庆贺。
    
                                                                   (四)、儋州兴学 
    宋哲宗赵旭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轼任琼州别驾。他于居所写的诗中言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视为故乡。 
    苏轼一生旷达,始终以当个好官为念。虽然此年苏轼已经是须发皆白,年已六十二岁的老翁,可一看到这远离京都的荒远之地,文脉不张,于是,便以自己所居之”载酒堂“作为学馆,给海南汉族、黎族学生讲学,让这天涯海角之处也书声琅琅,弦歌萦绕起来。 不少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穿林涉险,跟从苏轼求学长进。 
    前此,海南从未有人进士及第。由于苏轼在儋三年的兴学教育,他卸任北归不久,学生姜唐佐就成了海南第一位举人。不久,海南人符确进士及第,更上层楼。 
    苏轼培育出来的好学之风,对海南影响巨大。从此而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据统计,从姜唐佐、符确起,经宋、元、明、清,海南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 
    时至今日,海南人民依然牢记着坡翁恩德,不但有海口的“苏公祠”、儋州市的“东坡书院“,而且儋州一带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等,更是人们对苏轼在儋耳兴文行教的明示纪念。 
    
    宋哲宗赵旭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即将北归,姜君弼(姜唐佐)恋念坡翁恩德,送至澄迈驿站,求诗以为纪念。苏轼赋《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七言律诗留赠—— 
                                                                       其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其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2022年3月20日(春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