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嘉佑七年(1062年),关中大旱,时任凤翔判官的苏轼,看到田里庄稼叶卷株萎,百姓一年的血汗,将要白流。于是,在郡守宋选的支持下,率众到渭河南的太白山求雨。
秦岭主峰太白山距凤翔不远,渡过渭河,再行二十来里就到。山上有龙王庙一座,庙前有一深潭巨池,传说龙王宫殿就在其间。苏轼率众来到,布祭品,燃巨烛,焚高香,虔诚跪拜,衷心祝祷。将民生疾苦和自个儿的诚意,注入祷告文中,以期打动太白山神。接着又沐浴更衣,于斋房静室,继续焚香祝祷,大声诵读祷文。当时,只见黑云涌动,凤翔地区果真细雨纷纷,膏泽稼禾。
然而,雨量过小,不能尽解旱情。凤翔百姓求苏轼再行祈雨。苏轼查阅《凤翔府志》,发现本朝先皇曾给太白山神封了个“济民侯”的爵位,而太白山神在唐朝时候的爵位是“神应公”。侯爵爵位低公爵爵位一个等次,太白山神心里不悦,故而降雨不足。于是,苏轼作《乞封太白山神状》上奏当朝,仁宗皇帝御笔批准,改升太白山神爵位为公爵,名之为“明应公”。苏轼奉诏,再率人众到太白山神庙跪拜,斋戒,沐浴,郊迎,安奉,祷告。于是,连着三天三夜轻风细
雨,彻底解除了旱情,得到丰收。
凤翔百姓为了表示敬谢,筹款集资,于凤翔东湖畔建了座亭子,太守宋选让苏轼命名,几经商量,斟酌琢磨,美其名曰“喜雨亭”。苏轼喜乐难抑,文思涌动,濡墨挥毫,作千古佳文《喜雨亭记》以为纪念。
2、
求雨之事,本应由地方行政长官率领人众行事。苏轼离朝第一次担任地方官职凤翔判官,是太守宋选的僚属部下。由于宋选对他尊敬信任,便由他代行求雨之事。
苏轼担任山东密州太守时候,又遭遇大旱,于是,他就带领人众,到常山求雨。
宋哲宗赵煦元丰三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是年春,境内大旱。于是,他便照例率领部属百姓,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为民求雨。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1011年)六月,年迈有病的苏轼请辞致仕,得到恩准,北归时候,于常州好友钱世雄家暂住。时年七月,常州久旱不雨,苏轼命家人捡出一幅由好友,大画家黄筌画的龙图,挂于中堂,每夜亲自上香,跪拜,祈雨。遇旱祈雨,成了苏轼做州郡官的习惯。即便致仕家居,有病在身,亦不改此一关心百姓之一片诚心。
3、
苏轼求雨,每每灵应,且有祝祷妙文。简注浅译到太白山求雨的《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于后。原文为——
“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它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
尚飨”
简注——
维:发语词,无义。
湫(qiu)潭:池潭。湫,水池。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南有龙兮在山湫。”
罂(ying):一种上小腹大的瓶子。
徂(cu):往,至,到。
译文——
西方之种种挺拔特立英杰伟岸之气,凝聚一起方才成为太白这座巍巍大山。山北面所有威伟润泽之气,成就了庙前这深池巨潭。如若取出潭中一瓶一勺之水,即可滋润膏沐天下庄稼田禾,何况仅只一方的凤翔府呢。而如今,从去年冬到今年春,雨雪竟无一滴半片,而老百姓赖以为生的,仅只这麦子稼禾而已。当下,若是十天之内无雨,就会形成灾年;一旦老百姓没有了吃的,就会产生盗贼。这难道仅仅是守土一方的的官员的失责,大概也不是太白山神您所愿意看到的景象吧?
现如今,圣明的天子在位,那些敬天礼神关怀爱护温柔待民的种种举措,样样无缺。奔行求生之路而又胆小怕事的庶民百姓,仅只不过是想果腹活命罢了,难道还会有别的诉求么?举凡今日的种种行动思想,只不过是希望能够下场好雨。作为一方大神的您,何不抬头睁眼,鉴察看看生民们的渴盼眼光,企求神情。如若应允下场好雨的话,对上不负圣明天子的心意,对下不会让众庶黎民失望伤心。恭祝您享用各种供品。
4、
苏轼到颍州为郡守,到职不半年,率民疏浚颍州西湖,赈灾,祈雨,忠于职守,关心民生疾苦,政声颇好。
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1091年)十月,颍州久旱。十一月一日,苏轼祈雨张龙公祠,得小雪。苏轼和朋友赵令畤、陈师道、欧阳荣、欧阳辩,会饮聚星堂,和欧阳修诗韵,并书《颍州祷雨诗帖》为志。文为——
“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二十六日,与景贶、履常、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誰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人此前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也。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雨已鸣檐矣。至朔日旦,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既叹仰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有携壶劳役使。’仆笑曰:‘是儿也,好勇过我。”
简注:
迨(dai1):苏轼之子苏迨。
教授:古代学官名,负责管理州县学校之课事。
拊(fu)掌:拍手。也写作“抚掌”。
灿然:鲜明发亮闪光。
元祐六年:即1091年。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
龙骨:一种水车命。王安石《山田久欲拆》:“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
梦回:梦中。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剥啄:象声词。(1)、高适《重阳》:“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敲门声。(2)、陆游《自咏》:“高枕自听棋剥啄,幽窗闲对石嶙峋。”下棋棋子碰撞声。
朔旦:初一日出时。宋.洪迈《夷坚志》;“来日朔旦,不可脱身。”
吾侪(chai):我辈,我们这些人。杜甫《宴胡侍御书堂》:“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
行役:外出跋涉,出行。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大风,将船远行役。“
髀(bi)骨:大腿骨。
浅译——
元祐六年(1091年)十月,颍州久旱,听说颍上县有张龙公神祠,极为灵验神异。于是,就斋戒沐浴,派儿子苏迨和州学教授陈履常(陈师道)一同前去,祈祷求雨。儿子苏迨也深信道教,就沐浴斋居,而后前往。第二天,就用龙骨水车等物前往迎神祈雨,天色也慢慢变得阴云晦暗起来。二十六日,恰逢景贶(kuang,赵令畤)、履常、二欧阳到。于是,我就口占几句道:”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沟。梦回闻剥啄,誰呼赵、陈、予?“景贶拍手笑道:”这诗句特别亲切,先前从无此等作诗方法。“季默道:”有,有,有......'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就是此等语法。“众人相顾而笑。到半夜三更回家时,却满天星斗,鲜明光亮。不料,着枕不久,就听到屋檐响起了剥啄不断的雨声。到了初一早晨,儿子苏迨和我们五个人又聚会于颍州郡守斋戒之屋舍,叹服景仰张龙公神之声威恩德,又高兴所作诗语无误,季默想把这事儿记录下来,以为他日谈笑资料。这一天,景贶拿出苏迨的诗句说:”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我笑道:”这孩子呀,好勇好胜的脾性超过了我。“
2021年9月9日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