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贡献 ,光耀千秋
沈括是北宋时期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元人脱脱在其所著的《宋史》中,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算学皆有所论著”,”博物洽闻,贯乎幽深,措诸政事,又极开敏“。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在其《中国算学之特色》一书中赞道:“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一个。我把沈括称作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是很恰当的。”“(古代)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
沈括的著作有22种,155卷,110多万字。单是一部《梦溪笔谈》30卷,600余条的内容,就涉及到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理与制图、地质、矿物、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建筑、工程和冶金、农艺、灌溉、水利等自然科学的广阔领域;涉及人类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和音乐等方面;此外,还有关于朝廷与官员生活、法律与警务、军事、占卜和方术、杂闻与轶事诸多方面。
沈括坚持科学认识,用简单的仪器形象地演示了月亮盈亏与日食的基本原理,解释了月亮发光和月蚀产生的原因。他在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了旧历法,用利于农事安排、合于人们需要的《十二气历》代替旧历,比现在英国用于农业统计的《肖讷伯历》,早了900年。
数学方面,他的”隙积术“,即解决垛积术的问题,就是高阶等差求和的问题;他的”会圆术“,即求弓形的底与弓形弧的近似公式。这就使我国古代数学研究呈现出新的飞跃,为南宋数学家杨辉的”垛积术“研究与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奠定了基础
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磁偏角,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的观察结果,早了整整400余年。通过亲自观察、实验,他对针孔成像、凹凸镜聚焦成像、凹凸镜的缩小和放大作用,以及声的共振等等,都有认识发现。
地学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可贵资料。如对雁荡山特殊地貌的考察,就和现代地质学上的测量结果吻合;从太行山麓含有大量海生动物化石,提出了海陆变迁的科学论断,正确解释了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这种认识,比意大利的达.芬奇早400余年。
矿物方面。他曾考察过陕北石油的开采利用情况,创制了质地优良的”延川石液“墨。由他命名的”石油“大号,被全世界公认使用,以至今日。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用大量的篇幅如实地记录了的科学技术人员与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成果,如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水利工程人员高超关于分节压埽(sao)堵住决堤的方法、河北磁州的炼钢工艺、我国航运技术史上的重大革新——淮河漕渠修建的复闸、苏州昆山用围堤法筑堤等等。沈括正确认识下层人民的智慧,记录歌赞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光辉业绩,肯定他们的创造伟力。
沈括的的确确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伟大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这一辉煌著作,今天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纪念他,将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
2、统军戍边,连胜西夏
宋仁宗赵祯嘉佑八年(1063年),33岁的沈括考中进士,两年后,被列宁称作“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召进京城,他便利用科学知识,帮助王安石规划新法,并且兼管国家的兵器制造;在他的指导督领下,大大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对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宋神宗赵顼(xu)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担任回谢使出使契丹,经过据理力争,成功地处理好了边界问题,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宋仁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担任延州(今延安)知州,兼任边防军事统帅鄜(fu)延路径略安抚使,帅军抵御西夏。在职期间,他用朝廷所赐之钱,买酒,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活动,并亲自给优胜者敬酒祝贺,边境百姓群情踊跃。活动持续了一年,沈括从中选拔出一批精锐之士,充实部队,增强战斗力。
第二年十月,西夏数万军队进攻边关要塞顺宁寨,元戎沈括派年轻勇将景思宜、屈理二人,率三千精兵,猛攻西夏军阵;接着,又命前锋李达率千人精锐出击,携带十万人所需军粮,宣称鄜延路总帅沈括亲自将军督战,西夏军不知虚实,军心涣散;宋军乘势猛攻,攻下磨崖寨,俘虏西夏军万余人,牛羊三万余头。十一月,沈括又抓住宋十二将率军东还,经过鄜延的机会,命部将在绥德城头炫耀武力,声称朝廷已任命沈括兼领河东十二将的兵力,不日就要进军西讨。西夏军队闻听,派人打探,果见大队人马聚集,声势浩大,信以为真,连夜弃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拿下浮图、吴堡、义合诸城。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招兵买马,攻打鄜延(陕西北部)。沈括采取声东击西之术,派副总管曲珍,率两万军士猛攻东川,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关,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机攻下金汤;接着,又用同样的策略,攻下葭芦关。
3、得胜奏凯,歌声高扬
在率军戍边的战斗中,连连得胜,沈括心里高兴,也便觉着很有必要改改旧时那些不太好的歌词,于是,便动笔写出新词,利用旧谱,让将士扬旗凯旋时昂首高歌。《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沈括写道:“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分别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西夏不断东侵,王安石变法后,在陕甘一带加强兵力,并对西夏展开了强力反击。其时,西夏又发生了内乱,宋神宗抓住机会,命鄜延路总管种(姓读chong)谔和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帅军五路50万兵力,收复了葭芦、米脂、浮图、吴堡、义合等失地。这五首凯歌就是其时担任统帅的沈括,为了雄壮军威,鼓励士气而写的。原有数十首,大多散佚,《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存录五首。
简注——
抗声:高声,大声。《北史.李义深传》:“幼廉抗声曰:‘李幼廉结发从宦,誓不曲意求人。”
鄙俚:粗俗。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
山西十二州:指当时收复的十二州之地,约为今陕北、宁夏东部内蒙南部一代。
子将:亲兵。唐代魏博节度使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收拢敢死之士五百余人为亲兵,乐彦桢谓之“子将”。
衙头:敌人元帅所在之营房。
秦塞:秦代所筑之长城,位在今宁夏。
黄河直北流:黄河至青铜峡折向直北流去。
天威:上天的威灵。《尚书.泰誓》:“肃将天威。(恭敬地行驶上天的惩罚)”引申为帝王的神威。《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子的威严样儿就在咫尺面前)。”
万里羌人:西夏的党项人是古羌人的后代。
莫堰:不要堵塞。
倒流水:横山有河西向流,谓之“倒流水”。
从教:从此让,从此使得。唐.韩偓《偶见》:“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下蔡倾。”
恩波:帝王的恩泽。唐.刘驾《长门怨》:“御街长绕凤凰楼,只是恩波别处流。”
马尾胡琴二句:《汉书.西域传》:汉武帝元封年间,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路途于马上弹奏琵琶解愁。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歌咏的就是此事。
云中雁: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囚于北海(今贝加尔湖),有大雁传书之事。
浑如:完全像,很香。陆游《书适.;”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
银装:即”银甲“,以银为饰的铠甲。唐太宗谱出了《破阵乐》的曲子,命虞世南、李百药写歌词。然后让百二十人披银甲,执戟以歌舞。诗中指身披明光耀眼军装得胜回营的战士。
北嵬:(1)、古代大将的亲随军。(2)、韩世忠创建的专门对付金人骑兵的精锐步兵名称,即一人执长柄大斧,上砍敌人胸部,下斫马足,百遇百克,敌人人亡马毙。
回回:唐宋时称回鹘为“回回”,诗中指党项兵。
安西路:安西,唐代有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带,诗中指西夏所占的地域。路:行政区名,宋代把把全国分作二十五路。
待向:等待接近......
待,等待。《左传.隐三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向,接近。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灵武:今宁夏的灵武市,西夏叫西平府。
西凉: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市。
总待:全都等待。 总,全。杜甫《泛江》:“极目总无波。”
纳王师:欢迎接纳王家军队。纳,接纳,迎接。《仪礼.燕礼》:“小臣纳卿大夫,卿大夫皆入右门。”
王师,王家军队。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蕃家:西夏人。西夏羌人首领李继迁,原为宋朝都知蕃落使。宋称羌人曰“蕃”。
关西种:陕西关中一带人的后代。宋代,灵武有许多从关中迁徙来的居民。
关西:函谷关以西。《汉书.萧何传》:“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轧吃儿:宋时鄜延一带的方言,谓口吃,说话结巴者为“轧吃儿”。
参考:沈括《梦溪笔谈》
元代 脱脱主编
《宋史》
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
2021年5月27日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