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人们用来抒发感情表达情志的,而“言志”的时候,往往得借助个物件;因而,历史上便留下了许多咏物言志诗。现在,就说下子中国历史上几个农民起义领袖留给我们的几首咏物言志诗。
(一)、
黄巢和他的《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这个题目是《全唐诗》中的,由题可知,这首诗是黄巢在京都长安参加朝廷举行的院试,落榜之后,为了表达其时的情志而写的。诗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意,等到秋高气爽,重阳一到,我便于西风严霜之中黄花怒放,而别的花全都凋零谢落。此时候,我更是不但香风阵阵,冲天彻地,浸透京城,还会让长安城中一片黄色,金甲耀日,刀光剑影,杀气腾腾,天翻地覆。
诗中表述的的情志,让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不仅占领了长安城,而且在登上太极殿的那天,数千宫女迎拜,口呼“黄王万岁”,他听后仰天大笑,曰:“今日之事,殆天意欤!”之后,登宝座,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封妻曹氏为皇后,至大明宫丹凤门,向群下宣布敕令,得意洋洋地说自己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唐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名言自己当皇帝,乃是天意;己代李唐执掌九州河山,乃早有朕兆。所以,他便把跪迎他并高呼“黄王万岁”的百姓,给杀得血流成河了。这还不够,当他兵败退出长安时,竟然一把火,把大明宫给烧成了灰烬废墟了----我住不成,他人也别想住进享受,于是,也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明宫遗址”的伤感怀古所在。
至于在退出长安之后,因了军队没有吃的,杀人充饥,磨人为浆以为军食的行止,设立“舂磨寨”解决部队给养问题的恶行,就不去说了----
(二)、朱元璋的几首咏物言志诗
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牧童放过牛,敲过木鱼念过经,虽然胸中墨水不多,但留给我们的咏物言志诗,还是很耐读的,录几首,略作歪解 ----(1)、一次,他在野外宿了一晚,很有感受,便作了首《野卧》诗道:“天如罗帐地如毡,日月星辰陪我眠。一夜不敢伸足睡,唯恐蹬倒太行山。”文浅意明,不啰嗦。
(2)、起义期间,朱元璋仿拟黄巢的那首《不第后赋菊》诗,写了首《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霸气,戾气,杀气,全从字缝中里溢出,威慑毒害尘世人心以至于今日。
(3)、朱元璋以少胜多,败陈友谅军于鄱阳湖后的次日拂晓,微服至一寺院。主持见其杀气极重,想消消杀气,来点慈悲,双手合十,笑着打问朱元璋姓名。朱元璋默而不答,援笔于粉墙上题诗道:“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犹血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藐视草民的情怀,显露得淋漓尽致 。
(4)、有一次,皇帝朱元璋微服游览江上美景至燕子矶,恰有一群举子也于此游览,其中一位见景生情,脱口吟道:“燕子矶兮一秤砣”。因起调过高,举子中无人能接作:如此巨砣,该有多么粗长的秤杆才能相匹呀!在旁的昔日农民起义领袖,当今的万岁天子朱元璋,不慌不忙地应声接续道:“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杆意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诗题曰《燕子矶》。由牧竖小沙弥而当了皇帝,独占锦绣江山后的一腔得意,满腹专独,尽在字里行间飘荡。
(5)、不过,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仇恨、蔑视、嘲骂诗《骂文士》,更能显出这个先前的农民起义领袖,时下的大明天子的嘴脸----“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文字浅显,意思白露,无需作解。
老先人说的“诗言志”的话,实在没错。朱皇帝后来的大杀功臣,以至剥皮楦草,种种凶残暴戾,其实在他早年作的咏物言志诗里,早现端倪,以至表达得极为明白了。
(三)、洪秀全的几首咏物言志诗
洪秀全小时还算比较聪明,但从十三岁起,不知着了什么魔障,连考三次,竟连个童生也没考上,就更别指望考上个秀才了。
说实在的,阅卷老师也还实在心存公道,从洪天王留给后人的诗篇看来,那笔底文字实在是够粗鄙恶俗的了,什么“朕在高天做天王,尔等在地为妖怪”,什么“迷途即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等,读后让人喷饭,实在赶不三家村里的冬烘老先生们的笔墨文字水平 。
1837年,洪秀全病了多日后写了一首题为《金乌》的“言志”诗:“鸟向晓兮必如我,太平天子事事可。身照金乌灾尽消,天兵天将都辅佐。”诗中以“金乌”(即太阳)喻指自己 ,以“鸟”喻指众庶草民,鸟儿一见太阳出山,光明照耀,便会自然跟着出巢歌唱。“如”,随也。第二句是说,自己这个上帝封的“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定会事事顺遂 ,大获成功。第三句,进一步神化自己,能够让沾沐到自己这只“金乌”光耀的人灾害尽消。末句更进一步神化自己,天兵天将都在帮自己的忙,成就自己的功业,当上坐金銮的“太平天子”。
1843年,洪秀全在由广州回老家花县的船上,写了首题为《龙潜》的咏物言志诗道:“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言说自己如龙一般暂且深潜海底,只等风云际会,时来运到 。只要时机一到,自己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执掌天下,坐上宝座龙椅,当上天王的。“坤”,广东方言读作“kuan”,叶韵.
1843年,洪秀全和好友李敬芳,各制了一把重数斤长三尺的剑,上刻“斩妖剑”三字,洪氏并以《剑诗》为题,咏物言志道:“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 ,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天父天兄带作主,天平一统乐如何!”是说自己在天父上帝、天兄耶稣的带领下,定会用手中这把三尺“斩妖剑”平定天下,一统中华,登上皇帝宝座,统御万里河山的。
当然,以洪秀全为头儿的“太平军”的确打下了一角江山,统御了一些黎民百姓。然而,那天下并非洪氏和他的集团头儿们给黎民百姓许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天国”景象,而是等级比历代那些坐在皇宫龙椅上者们的等级更加严苛、分明。举个例子说一下:天王洪秀全和他封的王们,每天晚上可以怀搂美女,在温柔乡安眠;而下层战士们,连和自己的正式女人过过夫妻生活的权利,也给天王制定的法律给剥夺得精光了。
记得鲁迅在给妻儿的遗嘱里有这么一条:别人许诺了的事情,不可当真。这用在洪秀全们的身上,实在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答应许诺给参加其队伍者们的“太平天国”,其实,仅只是“天王”和他的几个拜把子弟兄们的“太平天国”而已,对于那些企想跟着“天王”屁股,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流血奋斗,而后分得一杯残汤剩菜者们来说,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罢了,只是镜花水月,一只画饼罢了。
“舜曰:‘诗言志’”,这话的确没错。由这几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咏物言志诗里,不是可以读出点儿过去教科书中实在没有的东西来么?!不是可以从农民起义领袖们留下的第一手材料里 ,知道些儿真实么?!
2012年12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