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鲁迅的汉字“具三美”说开来(读鲁迅有得  之四)

(2012-12-04 13:33:07)
标签:

杂谈

读鲁有得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有一段关于汉字的至论,曰:“昔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寥寥数语,说清了汉字的形成、结构和习诵方法。紧接着,又举例曰:“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这样多面举例之后,用鼎足对的句式作结,标举出“三美”的旗帜:“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再读至此,想起了2007年12月的一天,从电视上看到“请欣赏‘迷胡戏’......”的声音,一听曲调,原是“眉户戏”,原本作“郿鄠戏”,又名之曰“迷胡”,言其曲调柔婉迷人也,是家乡陕西地方戏的一种。由终南山下眉县、户县、周至、武功一带的情歌、樵歌等民间小调,与从古代传流下来的唐代竹枝词、元代散曲中的小令,糅合发展而成,流行于陕、甘、宁、青、晋、豫等省的部分地区。小时候常在街巷听盲艺人,手抚三弦,吟唱那些土得掉渣,韵味十足的原生态的岗调、剪剪花、五更调、绣金匾之类的小曲调调,心中的感动只能用手噙口中,瞪眼痴痴,涎水流了一嘴,表现出来。

  然而,要于此言说的却是这“眉户”二字了。“郿”,古地名,《诗.大雅.崧song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的诗句中,就及于“郿”了,秦时设县,战神武安君白起即此县人也。东汉初平年间,董卓筑坞于此,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谓之“郿坞”,号曰“万岁城”。许叔重于《说文》中释“郿”曰:“郿,右扶风县,从邑,眉声。”“鄠”,本作“扈',是有扈氏之地。夏初,启要变公天下的禅让制为家天下的继位制,有扈氏反对,在其境的甘与启开战,兵败,国灭,国人散落,今之扈姓人家,即系有扈氏之后也,梁山一百零八将中之扈三娘便是。秦时改作“鄠”,有名胜处“鄠杜竹林”,唐代“诗豪”刘禹锡诗曰:“君爱新买街西宅,客到如游鄠杜间”。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不可得。”杜甫名诗《渼mei陂行》之“渼陂”胜境,即位于此邑城西之涝水滨也。《说文》云:“鄠,右扶风县名,从邑,雩(于此读hu)声。”你看,这“郿”与“鄠”,历史,实在悠久;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确丰厚,值得挖掘,传承,宏扬,1964年后简化作“眉”、“户”,固然好认易写,然而,终觉寡淡乏味,割断了文化脉络历史传承,挖去了丰厚内涵,此种做法,几近挖祖坟断风水坏脉气也。

   像这样涉及历史地理沿革的简化字,单是陕西,还有“富”。原为“鄜fu”,禹贡雍州之城,秦文公曾于此设坛祭白帝之神,坛名“鄜畤fuzhi”。杜甫《月夜》诗中咏叹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之“鄜州月”,改作“富州月”,那历史的蕴含,文化的韵致,必荡然矣。“彬”,本为“豳”,乃周部落祖先公刘所建,周部落迁移至周原之前,就居于此.《诗经.豳风》民歌,皆产于此地。唐开元年间改“豳”为左“分”右耳部首之新造字“邠”,已使那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淡去许多;1964年改作“彬”,更是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醴泉”,甘美之泉水也。《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礼泉”;《尔雅》“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隋开皇十八年,因其县界有后周醴泉宫而得名,名中蕴涵,多耐品味!然而,一改作‘礼泉’,岂但生津口舌的甘甜没了,人文历史也给拔割了。再如“盩厔(zhouzhi)”,汉武帝时置县。山曲曰“盩zhou”,水曲曰“厔”zhi,县因山水之曲美而得嘉名。清初大思想家李颙因故乡山水之曲美而自号“二曲”,康熙二十八年,举荐博学鸿词,绝食拒不受命。1964年简化作“周至”,更是非但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内含给断掉了,甚而让人望文生义,发生误解......

  以上所列简化字,实在是把鲁迅高标的汉字所“具三美”,给完完全全简而化之为乌有了。毛泽东曾说过意为这样的话: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剔除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更得吸收内中民主性的精华。郿、鄠、鄜、邠诸字表声的音旁,的确达到了“音美以感耳”的境地;表义的形旁“邑”----城市也,都城也----达到了“形美以感目”的效果;全字则自为“意美以感心”的了。“醴泉”、“盩厔”,前已说透,毋需赘言。

  “圣彼得堡”曾被强改作“列宁格勒”70年后,不是在人民公投的强烈要求下,又改回原名了吗?曾被强改作“襄樊”的“襄阳”,不是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改回原名,让那深厚的文化内涵、绵长的历史脉续,得到重新接续传承了么?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准之后,文化享受,精神愉悦,必向历史的纵深探究。时下挖掘搜求保护原生态民歌之举,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行,大建文化遗址公园之措......就是顺应潮流民心精神需求的大保“国粹”的好现象,而汉字,难道不正是应该大力保存、继承、宏扬的“国粹”么?被简化掉了断了虚无了的历史脉绪、文化内涵的那些个简化字,特别是域名简化字(包括改借代用字),不也得重新审视一下了么?

  可能有人要说,原字难认易误读,可“豳风”呀,“扈三娘”呀,“醴酪”呀,“郿坞”呀,却还是实实在在地存在流播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况且,“郿县”、“醴泉”一般的地名冷僻字,它如“蠡”、“邳”、“郫”、“亳”、“黟”、“歙”、“盱眙”、“邯郸”等等,不是还未被简化或用他字李代桃僵么?“粤”、“赣”、“闽”如若简化或借用“月”、“干”、“敏”,大概也会贻笑大方的。至于那些以推行简化字为己任者们,多把眼光放于仅识之无的水准,把脚跟站在扫除文盲的位置,更不足取。至于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多不识不用简化字,那就更应该在继续慎重使用简化字的前提下,逐步慎重恢复那些应该恢复的繁体字的使用和教学。

  鲁迅的至论,是应该记住的:“故其(其,汉字也----作者注)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著名历史学者葛剑雄更是强调,如若乱改地名,乱改地名用字,无异于割断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也。的的确确,对于祖先的创造,特别是对于祖先的文化创造,还是多些儿尊重为好,多些儿敬畏为好,千万别再一味不知天高地厚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去了,更别乱七八糟横冲直撞地“敢叫日月换新天”了。

                                                        2011年6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