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蜀道 |
冬日暖阳,从广元驱车30公里来到昭化,西上牛头山5公里到十里碑处,停车登山,走古蜀道1.5公里抵达天雄关。
余30年前第一次登临此关,拍有一组图片(上图为全景)。
昔年关前有一小庙,廊柱间有联,曰:
兄玄德弟翼德威震孟德
师卧龙将子龙偃月青龙
今小庙已换成大庙,龛上供着观音菩萨,门前香炉上铭文却叫“天雄观”。牛头山上的庙宇原本也唤“摩云寺”,几年前更名为“牛王观”,想毕此处如出一辙也。佛道虽殊途同归,但各有讲究,岂可混为一谈。山川形胜,天设地造,姓甚名谁,不可造次改之,更何况佛寺道观,凡人焉能妄议改其名焉。
30年间,来此关N次,拍片无数,但还是觉得第一次拍摄的最美,先来几张山人在1988年第一次登临天雄关所拍摄的图片。
据《昭化县志》载:
葭萌治地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以天雄关为屏障,则上接朝天声势联络,下接剑阁首尾呼应……关之地势雄险而扼秦蜀古道要冲。峰连玉垒,地抱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距嘉陵而枕清水,诚天设之雄也。宋、元改修驿道时于牛头山北麓设关,因名天雄关。
拍摄于1988年的古关
如今山下的昭化,城里城外在大规模的建造仿古建筑、复制假文物,而天雄关上大量货真价实的文物却常年无人过问,任由风雨侵蚀,日渐坏去……
今次再独自登上广元昭化牛头山之天雄关,将这多年拍摄、记述、查阅、考证的,那些存留在关上的断碣残碑之图文信息,整理汇集一处,万一哪天碑上刻文一字不存,也为后世留下一点念想……
抵达天雄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天雄关”碑(此图拍摄于2015年)。
【乾隆六十年俞廷举之天雄关碑】
石碑竖长方形,左上缺角,宽85、高156、厚13cm。
中刻“天雄关”三大字,两侧刻诗及题记如下:
嵯峨云栈到牛头,
回首风尘四五秋。
笔墨未还囗外债,
天教车马一重游。
余辛亥(1791)来此,观望此碑,并一囗题名,未果而去,今补之。
刘郎何毕囗囗莱,
剑阁雄关两度来。
正是三春风景好,
一天红囗囗囗囗。
乾隆乙卯(1795)春,桂林俞廷举题并书。
注:
俞廷举于乾隆辛亥在任昭化知县,立天雄关碑但未题名,乾隆乙卯经此,在前碑上题诗一首。
俞廷举,字介夫,号石村,广西桂林全州人。生于乾隆八年癸亥,癸未就读于桂林秀峰书院,为“飞云五子”之一,戊子中举人,曾任定水、昭化、营山知县。是诗人,历史学家,医学家,堪舆家。《四川通志》纂修官,辑有《蒋文定公湘皋集》四十卷,著有《一园文集》、《静远楼诗集》、《金台医话》等。
《道光重修昭化县志/卷三十/职官/县令》载:“俞廷举,桂林举人,乾隆五十六年任。朱泰茹,海宁州举人,乾隆五十八年任。”
关门前,有碑两通,可参见上面1988年所拍图片。
这是山人在2002年来天雄关拍摄的照片,图中可见关门边筑有一土屋,并旁修一亭(1988年拍摄时无此屋及亭)。二古碑也被当地老百姓在其上用油漆书写“蜀道葭萌”和“甘露寺”字样。关门两侧用烟墨书写有“皓月松风”和“云烟缭绕”文句。
【光绪十七年“蜀道青天”德政碑】
该碑在天雄关门外,由基座、碑身、夹石、顶盖、宝顶等组成,宽113,高225厘米。顶盖下的横枋已经断为四段,且脆裂严重,使整体有散裂倾向。
柱联:
风清蜀北今囗囗(昭化)
春满河南古囗囗(葭萌)
内石碑宽80,高128厘米,云:
恭颂
邑侯吴大老爷
蜀道青囗(天)
閤邑(士庶)
光绪十七季(1891)正月
(民间覆碑上所书的“蜀道葭萌”字已剥蚀褪色,柱联中的“昭化”和“葭萌”为山人推测。)
刻字为平底双钩,正中“蜀道青囗”四大字宽20,高26厘米,今第4字已剥蚀,疑为“天”字。此碑属于为知县歌功颂德的德政碑,碑主吴大老爷,即昭化知县吴晟熙。
【光绪十七年“仁寿普沾”德政碑】
该碑在“蜀道青天”碑旁边,额圆身方,宽88,高184,厚13厘米。额刻双龙戏珠,顶有缺损。碑面平底双钩刻“仁寿普沾”四大字,字宽30,高32厘米。
(民间覆碑上所书的“甘露寺”三字已脱落,露出原刻,最后的“寺”还依稀可辨。)
碑序云:
邑侯吴公讳晟熙,号述青,父台大人。临牧吾邑,仁厚廉敏,专务以德化民,/四阅月而民风丕变,又复创办赈济,添设文课,折狱而案无滞牍,祈雨/而立沛时甘。凡诸设施,皆数十年所创见者,诚《诗》所谓“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者欤!吾侪小人,何修得此以共跻仁寿之域?固宜鼓舞欣忭,有囗/言而难已者。爰勒贞珉,以代口碑,非敢云纪德书功,聊以报高厚于万/一云耳。
閤邑士庶公立
光绪十七年季夏月中浣
关门左侧有诗碑
【咸丰四年《牛头山》诗碑】
诗碑额圆身方,宽68,高124厘米,石质偏硬,色泛白,酷似新碑。额篆刻“大清”二字,两侧线刻双龙。碑身两侧饰回形纹边框。
诗云:
牛头山
百折不能到,牛头高莫窥。
竟忘入缥缈,但觉行逶迤。
凌空蓦眼过,群山失嵚巇。
高者如培嵝,低者如平陂。
古苴拓片壤,城郭青微微。
嘉陵绕其胁,白水交其颐。
茫茫数百里,可以一手挥。
阴碥不受日,时有寒云飞。
左转眼忽暗,数峰尤谲奇。
青天已在地,更上当安之。
谈笑问山灵,尔何戏我为。
咸丰四年季春清远郭志融
(钤印两方)
注:
清远郭志融,字煦田,号藕船,父郭见猷,祖父郭仪长。道光甲午科举人,乙巳恩科进士,钦点大邑知县,兼署成都县,华阳县事务。次年,充任四川乡试同考官,后升叙永厅同知。再任潼川知府、督办巴东军务;调安庆知府,奉旨督办广东军务;咸丰七年,转任扬州知府,兼署苏州府事务,病逝于任。
关门内,有清代、民国及近代碑刻十余通。
【乾隆庚午平定金川万民感戴碑】
碑宽91、高227、厚19cm,额半圆、身立方,额刻双龙戏珠浮雕,碑身边饰云纹。
碑身中刻:
太保大学士经略大将军忠勇公傅平定金川万民感戴碑
右上题刻:
乾隆庚午仲秋月
左下款识:
昭邑士庶公立
乾隆庚午即乾隆十五年(1750),可知此碑是在平定金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为清军主帅太保大学士经略大将军忠勇公傅恒而立的“感戴碑”。
傅恒,富察氏,字春和,李荣保第九子,米思翰之孙,孝贤纯皇后之弟。傅恒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经常出镜,其指挥了平定准噶尔、大金川、缅甸战役。乾隆十三至十四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
【乾隆丙申荡平两金万民感戴碑】
该碑顶额已失,宽92、高180、厚17cm。
碑中主刻文:
宫保大学士定西将军一等诚谋英勇公阿 荡平两金万民感戴
中主文右左辅刻文:
(右文)兵部尚书定边将军一等果毅继勇公丰
(左文)定边将军一等襄勇伯明
右上题刻:
乾隆丙申年(1776)仲春
左下款识:
昭邑士民公立
注:荡平大小金川之役是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乾隆三十六年七月,清军开始第二次攻伐大小金川,历时四年多,到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结束。此役中,清政府先后调集二十三个省的十二万余兵力,加上后勤运输人员等,总计四十万余人,官兵死伤逾万,耗银约七千万两。战后,清朝金川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驻军屯垦。
阿桂、丰升额和明亮乃征战大小金川之役的三员战将,位列乾隆紫光阁功臣像平金川前五十功臣之前三。
阿桂,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大学士阿克敦之。
丰升额,钮祜禄氏,阿里衮之子。
明亮,字寅斋,都统广成之子,孝贤纯皇后侄儿。
【乾隆五十九年朱泰茹《重修天雄关殿阁记》碑】
碑圆额,雕双龙炼珠,碑身边饰连枝纹,碑面刻字剥落殆尽,仅剩“重修天雄关/邑西十五里/惟王观察重建于前/(乾)隆五”等六十余字。《道光昭化县志》载有其碑文,收录如下:
重修天雄关殿阁记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署令朱泰茹
邑西十五里有牛头山,穹隆绵亘,屏障西南,昔名天雄关,乃昭邑八景之一。地当通衢,山巅旧有关壮缪祠,祠后供大士像,历久渐圮。壬子岁(1792),川东道宪王启焜过此,仰瞻之间,慨捐廉千余金,谕署令陈公焕章监督其事,并于祠旁添建一阁,不久落成。游人韵士,凭栏遐瞩,其四壁山光、双江烟水,宛列画图,洵为葭萌第一胜地。第急于竣工,基址松陷,年余已崩塌。
余于癸丑(1793)重九后代庖兹土,复捐资重修,雇夫鸠工,向之筑以土者今累以石,土之下以石为脚,基之旁以石为杆。相度经营,不遗余力,四阅月而殿阁巍峨,顿复旧观,夫而后可以多历年所矣。
嗟乎!昭邑为冲要之缺,宰其地者差檄纷繁,奔走殆无虚日,鲜有逸致闲情留心于清胜之境。惟王观察重建于前,余复踵于后,俾高峰杰阁长留孔道,得以妥神灵而壮观眺,余愿差遂。然将来风雨飘摇,频需保护,仍望后之同志者嗣而葺之也。是以为记。
注:
王启焜,字东白,号南明,浙江嘉善人。监生,官成都府知府,川东兵备道,四川盐茶道,署布政使。书法宗董其昌。
陈焕章,福建侯官县举人,乾隆五十六年知昭化县事,嘉庆三年署富顺知县。
朱泰茹,字彚初,号肜彝、籍圃,海宁州人,乾隆丙子科举人,由武义教谕,擢令岳池,历权昭代、江津、南溪县事,乾隆五十八年署昭化。
【嘉庆四年《观音阁重建记》】
碑额圆身方,宽87,高180,厚17厘米。额刻双龙戏珠,碑身边缘饰连枝纹,下部刻字基本剥落。
文献载云:
观音阁重建记
天雄关旧有关帝庙、观音堂二祠。壬子岁(1792),王(观察启焜捐修而廓)大之。委署篆陈(公焕章监督其事,并于祠旁添建一阁,不久落成,)/气像辉煌,而观音堂荡然无存。访问其故、坍塌者数矣,溯自重修后未及载,旋……/月复北。厥后,张公洪(阳)愧然念及而不果。
乙卯(1795)冬,余奉/简命来守斯土,窃殷然欲有此举,惟昭化素属苦冲,既难藉资于民。余初到官,诸务囊集,力……/不一而足,如城垣制之钜者也。他若渡船、桥梁、道路、行馆、号舍、官廨、塘汛、庙坛,囗属……/次第节举焉。无何丙辰(1796)秋,达州教匪窃发,既而扰及我县。自是至今,凡一切缮备……/民迄无宁晷,于是心郁者,久之。去冬公务稍暇,乃诣此地,相宅之旧宇,如庙……/悟于始基之美。是用勒石为址,高二丈,方广二丈有奇。今夏爰审曲面势,鸠工……/上出重霄,东望秦岭,层峦叠嶂,云树连天,而其北则萦带龙安,囗囗俨若屏翰,俯瞰长江、嘉陵、白水交……/而奔汉江也。环顾城郭村墟,烟火万家,何易囗之囗囗,犹有存焉。
客曰:此阁耸然壮观,堪眺囗囗。曰:……/获庇佑。余意俱不在是,为之告曰:君不见囗囗汹涌,群山险阻乎?君不见居民过……/士慈悲为念,撼救灾危。今建座在上,舟楫安流,无异南海也,行旅无恙,耕樵不害,无……/力,始成斯举。囗冀同志时加修葺,庶几神明之慈悲永济无穷。囗躯之心……/
嘉庆四年(1799)岁次己未仲秋月中浣之吉
昭化县知县张瑜沐手敬撰
据碑刻知,天雄关旧有关帝庙、观音堂二祠,后观音堂荡然无存。张瑜于乾隆六十年知昭化县事,欲重修,因诸务囊集和教乱影响,延迟至嘉庆三年冬备好基址,四年夏鸠工重建。观音阁建成后,耸然壮观,护佑一方舟楫安流,行旅无恙,耕樵不害。
张瑜记:“丙辰秋,达州教匪窃发,既而扰及我县。”观音阁刚修好,昭化就陷入教军侵扰之中。《道光昭化县志》载:“嘉庆四年,苟、冉二逆由菩提滩过河,太公寺、鸡头岭一带百姓被害者甚多。五年,参赞大臣德公讳楞泰率官兵四万……”一直到嘉庆七年,昭化都是重兵防守的地方。
碑铭撰写者张瑜,江西修水县人,乾隆壬午科举人。《道光昭化县志》载:张瑜,江西举人,乾隆六十年任。前任张洪阳,乾隆五十九年任;后任史钦义,嘉庆五年任。
【嘉庆四年观音阁祠宇基址碑】
碑宽86,高197,厚11厘米。圆首,浅浮雕双龙,碑身边缘饰连枝纹,碑面磨平刻字三列文字,下部刻字剥落殆尽,据张瑜《观音阁重建记》,此碑同为张瑜所立。
下图为5年前拍摄,碑上“祠宇基址”四字尚完好,上图可见今已不存,看着日渐坏去的古碑,着实令人心痛。
碑文云:
(右)嘉庆四年八月吉旦
(中)特授四川保宁府昭化县(正堂)加三级军功(随带又加纪录囗次张)
(左)观音阁祠宇基址
【嘉庆二十五年《修路碑记》】
碑额圆身方,宽87、高160、厚10厘米。额刻“修路碑记”四字,碑身表面酥粉严重,下三分之一已无字口。前有序言6列,有“通甘陕,为蜀北之冲”等句,接着列各级官员8列,各里首事9列,后面是总收入、总支出及落款时间。
今日拍摄此碑时“修”字已脱落。
2017年拍摄的修路碑
古碑依然在风吹雨打中……
后关门左侧所依一碑
【道光十七年培修功果碑】
额圆身方,宽83,高189,厚11厘米。碑面列无数捐资姓名及数额,字口浅,大多不识。
中间一列刻字稍大:
太子太保陕甘总督部堂杨……太子少保四川总督部堂鄂捐银二两
下款时间:
大清道光十七年孟夏月望十日
【天雄关关门石刻】
天雄关关门系砖石结构,下部砌石,券拱砌砖,外围墙砖所剩无几,实为天雄残关。门外宽4.66,外高3.4米,内宽2.16,高3.16,厚0.72米。
此图摄于2016年,关门日渐破损,今关门上覆盖“雨衣”加以保护。
关门柱内侧刻二横匾:
瑞映园门
囗囗囗暑
前关门有对联二:
其一:
清风明月关门过;
崇山峻岭道路囗。
其二:
巍巍古庙镇斯地;
峨峨雄关踞高岗。
后关门上,亦有对联二。
一为:
飞阁流丹高接云汉
层峦耸翠上达地天
二为:
山川郁纡成高岫
江水出没见平原
柱体上有文献及诗歌三则:
其一:
……慎固封守,而为观国之光/……无瓦解土崩之虑,栋殁榱折之虞,苟/……则何以壮观瞻之意哉?囗邑天雄关,囗/……,前清道光年间,复增武圣殿、文昌宫,往来/……之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僧人何兆明者,囗囗/……游至此,见其地基雅丽,而又有贸易之便,遂囗/……饮食,稍获锱铢之利,毅然以补缀此关之功为//己任。宣统三年(1911),首置钟亭,越数载,累立善功。民国八年(1919)兵囗/之后,关门颓坏,于是不吝钱文,大兴土囗,囗囗囗囗换囗囗。/九年(1920),又将墙囗更新。非徒要誉于民,人实盟囗囗囗囗囗囗/囗也,固成于此僧,而亦此僧急公好义之功。囗囗囗囗囗囗/囗此关之侧受嘱,然诺自愧不学无文,旋思囗囗囗囗囗囗/故挥毫以叙大略云耳,伏祈高明之士入相……
僧人何兆明
本邑儒学贾大(囗撰并)书
石工朱万囗,沈应山
民国九年(1920)岁在庚申季冬月中浣谷旦
其二诗云:
雪消华月满仙台,
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
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
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
君王又进紫霞杯。
民国九季庚申仲冬月中浣题于天雄关
其三:特授陆军骑兵支队长邓占云捐银元十枚,特授陆军骑兵少校黎忠信捐银元二枚,司令官周良官捐银元二枚,教练官何捐银元二枚,书记员刘捐银元一枚。
张沾石捐银元一枚,何建业捐银元一枚,何训官捐银元一枚,囗囗官捐银元一枚。领工罗国均捐银元二枚,黄连长捐银元二枚,王连长捐银二枚。广元县柏龙堡王培基一元,冯化南二元,冯大珍一元,王永奇一元,沈映宽一千,沈映山一元。囗顺成一元,张文一千,沈映钺一千,王见之捐洋一元,何正囗捐钱一千文,陈囗囗捐钱一千文。
民国十季仲春月望九日因书于古葭萌关
天雄关前后关门尚在,只是后关门券早已不存。
《道光昭化县志》载:“天雄关,在治西十五里,入蜀而来,殆与七盘、朝天二关声势联络,实剑关之密钥也。乾隆三十五年邑令吴廷相建新亭其上。”乾隆五十九年,邑令朱泰茹重修殿阁。道光六年,邑令彭先华,县尉戴廷珪重修并添奎星阁。
现存天雄残关,为僧人何兆明重修。据碑刻,僧人何兆明于光绪三十二年来此,在关上为过往行人提供饮食服务,并以此累积了财币,在宣统三年置钟楼,民国八年,重修天雄关门,九年,更新关墙。
【民国九年“除匪安良”碑】
额圆身方,文:
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师骑兵三团团长
喻公字云程 德政
除匪安良
商民李成林恭颂
中华民国九年仲春月上澣谷旦
残碑一通
宽85,高222,厚15厘米。碑面剥落殆尽,仅剩四五个难以辨认的残字
【重修葭萌关甘露寺碑记】
此碑为一九九八年仲冬月二十四日所立,疑似在旧碑上刻文。碑圆额上刻“同结善缘”字和带双环万字符,碑记正文略过。
登至半山,路旁草丛立有一碑,仔细辨认,上有文字如下: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登临葭萌关留念,(人名若干),贾道明书。
此碑虽无文化价值,然其历时也近三十年也,亦收录于此。
此图摄于2009年,图中亭阁在2008年地震中成危建,2018年拆除。
该图摄于1996年,当时关内尚有人家居住。
摄于2012年
近年来,山人开展“走蜀道•助申遗”活动,经常带人走天雄关古道,此图摄于2016年。
摄于2017年
摄于2019.11.20,古关披上雨衣,古碑仍立风雨,这就是你们在进行的文物保护……
将关下两通古碑一并收录于此
【蒋树屏神道碑】
“蒋树屏神道碑”,位于剑昭公路旁的古道入口处,依山而立,巨石为座,碑高2.5米,半圆的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碑身中刻“诰授昭武都尉蒋公号树屏大人之神道”,另有款识文字“祀男蒋珍荣蒋珍先蒋珍春勒石”和“大清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季冬月吉日立”字样。碑逾百年,久经风雨,早已漫漶,字迹模糊,不易辩也。
注:蒋树屏,昭化人,被诰封为武散官昭武都尉,正四品。
【凉亭子春满杏坛碑】
位于凉亭子农家乐处,碑长方形,上端刻“春满杏坛”四字,正文待查。
最后,想起一句话: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