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走蜀道 |
系列公益文化线路寻访活动
【走蜀道•助申遗】
第48站-2
寻访上亭铺
山人独自一人驾车路过文昌帝君祖庭“七曲大庙山”,停车路边,拍了几张图片,然后继续沿着国道108前行。路况很好,只是弯道有点多,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了高速公路G5,昔日拥堵的国道108上的车辆很少,公路两旁树木茂密,有很多古柏参天,这都是古蜀道的遗存。古蜀道与现代公路在这一段重叠,驾车其间,浓荫蔽日,满眼含翠,很是惬意,堪称“森林大道”也。喜欢自驾的朋友不妨开车来走走这条现代的“古道”。
郎铛驿前说郎铛
此番驾车走108国道,主要是来寻访上亭铺“郎铛驿”。在108国道2032公桩处,停车路边,步行穿过田野,在一片杂树的掩映下,古老的“郎铛驿”就在眼前。
郎铛驿如今是一间小庙,老百姓塑着一些佛道的神像,门前挂着一个吊牌“郎铛驿群众活动室”。
庙门的旁边高挂一匾,上书“恩遇绿野”,说的就是当年安史之乱,唐明皇幸蜀来此,其实就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躲避战乱,逃跑进四川,落难于此,什么“幸蜀”呀。
庙里的钟磬
这荒野中的郎铛驿,绿野到是绿野,但没有啥恩遇,也没有啥仙踪,只有山人一人在此,只有清风徐来……
郎铛驿处的土地庙
供奉着土地公公
这里有几处人家,这些打扫得干净的石板台阶,说明有人居住着。
郎铛驿处残存的古道
这些断碣残碑倒伏在乱草中
山人将相机放在石板上,在郎铛驿前自拍一个。
寻访上亭铺的古道
历史过于遥远,快乐与痛苦都化在风中,这样的古道只有一点点遗存了。
经村民指点,原来“明皇闻铃处”就在路边,透过一堆牛粪,看见了历史的册页翻开在田野里。
粪土当年万户侯,呵呵,这堆牛屎很应景的嘛……
这是古蜀道上最著名的一处景点,唐明皇落难入蜀时在此驻跸,秋风秋雨,夜间听到驿站屋檐上挂着的风铃声,想起了爱妃杨玉环……
这个悲情的故事,原本是一个帝王的悲剧,同时也是国家的悲剧,但经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成为了千古爱情。
今天山人在此,听到78岁的村民刘家福讲那千年的往事,刘家福说:杨贵妃才18岁,唐明皇60多岁,这咋合适嘛。呵呵,其实这就是一个“老牛吃嫩草”的落俗套路故事。
一头牛在“明皇闻铃处”吃草,突然想起了唐伯虎的《桃花诗》来,最后两句,“不见五陵王侯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此情此景,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这个是清人塑立的石碑,与其说这是要大家记住唐明皇在此“闻铃”,还不如说是要历史铭记住大唐为什么会由盛变衰的教训。
山人独自一人来此,只好将这“走蜀道 助申遗”的横标用石头压在石栏杆上,拍照片留念了。
山人也用手机自拍一个,OK!
看见不远处有一处农家,便去与村民攀谈,这位名叫刘家福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给山人翻起了唐明皇与杨玉环在一千多年的闲话来。
山人将刘大爷带到了这处文物古迹处,他依然兴致勃勃地给山人将故事。
刘大爷说:过去这里叫郎铛驿,唐明皇落难于此,说地名与他的小名犯冲了,他小名叫三郎,他是皇帝,于是就改名“上停铺”,皇上在此停歇了一铺的意思,后来久而久之,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就叫着了“上亭铺”。
山人在听刘大爷翻唐明皇的闲话,这个小女孩也津津有味的在听着这遥远的故事。
上亭铺,郎铛驿,这里又是园坝村五组,这户人家的门牌号是35号。
核桃树结着青涩的果实,刘大爷说,这房子就是当年的马房,唐明皇在此拴过马。呵呵,我说刘大爷,是不是哦?
如今新农村建设村民都盖了新房子,像这样充满着古朴之风的农舍已经不多见啦。阳光照耀着着这土墙青瓦,柴草、灯笼、绿树,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别刘大爷,刘大爷说,下次你来,我慢慢儿给你摆,我还有好多故事,还有神话故事,好听得很。哈哈,我把车上还剩有的几个女皇贡饼送给了刘大爷,刘大爷连连说谢谢、谢谢……
刘大爷说,前面不远处就是古柏王,两千多年的古柏树,你一定要去看看噢。
好的,刘大爷,山人一定要去看看“古柏王”!
前行不远,来到了古柏王“景区”,景区很小,也是一景嘛。
柏树上挂着美丽的绸带
站在公路边俯瞰古柏王,树真大!
翠云廊的所有古柏都有编号
古柏王的编号:08138
一块镌刻有“古柏王”三个字的石碑倒在地上,干嘛管理者不把石碑树立起来呢?
好啦,沿着这条诗意的108国道,继续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