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城
长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8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康理论

(2010-02-17 09:19:42)
标签:

杂谈

    1.关于拉康理论:拉康理论是以回归弗洛伊德这句响亮的口号而著称于世的。拉康认为,精神分析运动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弗洛伊德最初创立精神分析学的阶段;第二是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的阶段;第三就是拉康自己回归弗洛伊德的阶段。对拉康来说,回归弗洛伊德是这样一种不懈的努力:通过重新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把弗洛伊德的思想真谛从后世作者堆积其上的陈腐注解和平庸阐释的枯枝败叶中重新发掘出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回归弗洛伊德的意义就是对弗洛伊德的意义的回归回归弗洛伊德的方向:即回到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基本发现,在那里去探寻主体的真理。他强调:精神分析既不是一种世界观,也不是一种声称提供打开宇宙奥秘之门的钥匙的哲学。它受制于这样一种特定的目标,此目标历史上被界定为是对主体概念的详尽阐发。它以一种新的方式提出这一概念,即把主体引回到他对能指的从属中。弗洛伊德的主体概念以他的第二个理论模型——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元结构(以自我为核心)为其最终理论形态拉康也并非对应地提出了一个三元组合的理论模型——即想象象征真实(注:拉康对想象(the  imaginary)、象征(the  symbolic)和真实(the  real)这三个术语的用法是将形容词名词化,其意义指涉比较灵活,即指界域或秩序,也指认识和性质或功能。)组成的人类现实性的三大界域它们也是组织人类所有经验的三种秩序。拉康的这个界域三分法,并非只针对纯心理界,而更是针对生存或存在界的,因此基本上是一种哲学性的而非心理学性的划分。这三个界域或秩序为主体面对或身处的三个存在级次,即形象的或想象的存在层,象征的或能指的存在层,以及实在的或真理的存在层。
    在这三个秩序中,想象秩序最先由拉康在1936年论镜像阶段的论文中提出。镜像阶段论的灵感来自于生态学的研究,后者把动物的行为模式与对特定的视觉形象的感知联系起来。拉康据此提出一种类似的想象功能也在人身上起作用。在镜像阶段618个月大的婴儿当他认同于一个身体形象——无论是他自己的镜像,还是养育者或与己相像者的形象——时,就形成了最初级的心理生活形式。在拉康看来,想象指的是那种由形象(意识或无意识的、感知的或幻想的)所控导的基本的和持久的经验维度,是在镜像阶段的原初认同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成力量;这种心理力量一直延伸到个体成年后对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经验之中,因此,只要发现主体内部、主体彼此之间或主体与事物之间存在不切合现实的认同,则必然是想象在起作用。在想象秩序中出现的对象为孤立的、虚幻的存在,自我亦在此形象认同中形成并确立自身。将传统的自主的自我界定为一种想象的构成,是拉康挑战传统主体观念的重要的第一步。 
    礼物的概念以及交换的循环的概念,对于拉康的象征秩序概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既然最基本的交换形式是语言交流本身(即作为言语之礼物的语词的交换),而且法则和结构如果没有语言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象征秩序基本上是一种语言的维度,精神分析经验中任何具有语言结构的方面(如症侯、无意识等)因而都与象征秩序相关。对拉康来说,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能指,而他所说的象征(symbol)不是像(icon),也不是风格化的图案,而是能指。因此,所谓象征秩序即为能指的秩序。能指是本身没有意义的差异因素,没有肯定的存在,象征秩序纯粹由它们相互间的差异关系构成。因此,象征秩序是变动的领域而不是固定的领域,是差异性的领域而不是相似性的领域。象征秩序也是拉康称之为大他者的根本他性的领域,无意识是这个大他者的话语,因而完全属于象征秩序。象征秩序是规范俄狄浦斯情结的欲望的法则领域,它是相对于自然的想象秩序的文化领域。象征秩序也是死亡、缺场和欠缺的领域。象征秩序既是调节与物之距离的快乐原则,也是通过重复而超越快乐原则的死亡冲动,事实上,死亡冲动只是象征秩序的面具。
    真实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一个,亦是拉康后期理论探讨的重心所在。拉康对真实(the  real)这一概念的用法严格区别于经验性的概念现实(reality),真实是本体论层次上的概念。现实是由想象域和象征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真实则是超现实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与想象对立,而且也处在象征之外。这意味着,真实域既不可能在想象域中被形象化,也不可能被象征域所表征;它是被彻底排斥、完全无法认知的。按拉康的说法,真实是不可能的上帝属于真实域

 

    2.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与外界的关系就体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一种想象的对象关系。在这个定义中第一是对象关系对象关系,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关系,是一种三角关系,一个是自我,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菲勒斯(符号),代表了一种欲望的缺乏其实,这是一个四角关系,包括孩子,孩子的欲望,母亲,母亲的欲望。第三是自我与他人

    3.三界:拉康的三界学说又称为主体三层结构说:即想像界、象征界、实在界。

    想象界1) 产生于镜像阶段,并继续发展进入成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发展至象征界与之共存。包括幻想意象(映象)意象就是潜意识的映象,它调整主体理解他人的方式。(2) 想象既可指映象世界,也可用作指称一种误认性质。想象秩序既是个特定的时刻或阶段(某种自恋式认同),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主体内部表为主题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在主体之间表为主体间的相似关系。(3)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它沿着虚构的方向发展起来,因而自我就是一种意象。(婴儿的自我技能是自我的理想,它属于想象的秩序)。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关键不是不让患者夫妻自己的意象,或为他人重塑一个更好的意象,而是设法使之认识其意象。(4) 想象界是人的个体生活或人的主观性的领域,它在主体的个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使个体形成其特征的所有的一切,它不受现实原则支配,而遵循视觉的或虚幻的逻辑,它是妄想功能、不现实的幻想综合。它是个体保持平衡、进行自我防御的手段。它既是一个阶段又是个过程;象征界对它有组织和指向作用。

    象征界1) 象征界含三类秩序的象征现象:① 逻辑数学② 语言③ 社会与文化它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幼儿在象征界获得主体性(随语言的获得,意识到自我、他者与外界的区别;通过言语活动表达其欲望和情感)2) 语言是先于主体的存在。主体的确立过程即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它逐渐将儿童引进:社会文化关系之中。人类主体通过语言形成,主体是言语/面对语言的主体。言语活动的报纸特征即对话性,包括说者与听者。言语不仅是信息的综合体,而且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3) 儿童必须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掌握,才能将自己投入语言交际的网络,才能获得概念。是个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它证明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其前提是”“存在。(4) 进入象征秩序,人体自身也被语言异化了。语言的三种异化结果:① 个体自己的符号化② 作为说话主体的和句子中作为主语的的分裂③ 潜意识经验秩序的产生语言的介入,等于消灭了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一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潜意识的形成过程。

实在界1) 实在界定义得很模糊,因它是绝对阻抗象征性的。(2) 它不属于言语活动,故是难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它似乎是超越主体之外的一个领域,不同于客观现实,它是种脱离语言的主观现实。它处于知的彼岸,在精神分析会谈中也几乎察觉不到。(3) 它起着一种十分特殊的作用,即产生欲望对象。实在界是欲望的来源,它是永远在场的或永远在这里。它是种生活机能,是主体支配不了的一种活动是本能欲望的范畴。

4. 客体小a从逻辑形式和推理上来讲,欲望指向最终的实现。但是,从实际来讲,源于匮乏的欲望和欲望的实现过程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悲剧性关系。这场悲剧的原因在于主体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欲望进行追逐,而追逐的结果永远无法满足。对于拉康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欲望其实不叫欲望,它只是真正欲望的替代品,这跟欲望本体比起来,很零碎,不足挂齿。而且,即便是这种零碎的积累也未可达到欲望的质变。可是,没有这种东西又不行,因为它是欲望的起因。零碎的东西是欲望的铺垫,它就是客体小a,是主体的欲望一步步迈向本体的过渡。就像主体总是要从实在界走向想象界,再由想象界走向象征界一样,他不可能一出生就迈向成熟,同样,欲望也不可能从一开始成形就是形而上的。客体小a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没有客体小a,欲望无从说起,反过来,欲望的最终结果要以痛割去小a为代价。这个时刻是主体意识完全觉醒的时刻,也是主体以死亡为代价建构自身的时刻。因为客体小a是欲望的原因,拉康就进一步发展,所有能唤起欲望的东西都是客体小a,当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客体小a

5.大彼者:精神分析确定的地点,在想象的伙伴之外,先于主体和在主体之外,然而决定主体的东西。拉康给了它好几个意思。从孩子发展过程中介绍大彼者的概念,但是拉康拒绝发展的概念,而是一个结构的概念,就是所有的东西在一开始就在那里。尽管拉康有这样的,我还是在发展中来介绍。

                   主体对大它  孩子对母亲

    拉康说法,主体刚开始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和大彼者的联系中存在。第一个阶段是孩子和母亲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孩子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母亲放在大彼者的位置上。大彼者不能和主体相分离,刚开始只有一个场所,这两个是处在一起的。随着一个分裂的过程,从一个整体变成了两个部分。在整体中母亲是全能的,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现在是如何从整体变成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母亲能丧失一些她对孩子的控制,或者让孩子能相对独立地做一些事情,使这个整体分裂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是两个倾向,一个是母亲能让孩子做的什么事情,一是孩子能要求母亲做的什么事情,这形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为了力比多的循环,在两者间进行,必须给予孩子一些权力。母亲给予孩子的权力的性质依赖于什么呢?这个依赖于一个文化或者是她从她的母亲继承下的一些与孩子打交道的传统,就是说和代传递和整个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依赖于孩子在母亲幻想中的地位。比如孩子是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或者老大,或者老二,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不一样。在第二种情况下,孩子对于母亲来说不是全能的,母亲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全能的,就允许父亲的介入。有这样一个缺失,才能引入父亲。一方面母亲作为一个大彼者,孩子屈从于她。另一方面孩子又试图控制自己。当孩子成为一个主动者的时候,他就和大彼者分开了。当孩子允许控制他自己的时候,孩子就在他内部控制他自己的时候构成了他的自性,就构成了他的主体。但是尽管孩子在开始控制从母亲那里接受的东西,但始终有一些剩余部分是孩子无法控制的。当孩子不能控制剩余部分时,他就吸收到内部,然后这个东西登录在他内部。因此我们能看到孩子能控制的大彼者的部分允许孩子和大彼者分开。不能被孩子控制的大彼者的部分,就寄住在无意识部分。这时候孩子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切口和分裂,另一部分是寄住在他的无意识中间。因此我们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切口,独立性,另一方面和大彼者的联系,是登录在无意识的,这个联系是不能被摧毁的。拉康叫做母性的大彼者。

    6..阉割情结:阉割情结的阶段,母亲分为两个部分:母亲和女人。同时和父亲也联系在一起的:父亲分为父亲和男人两个部分。大彼者不仅仅有一个母性的大彼者,也有一个父性的大彼者。父性的大彼者放在第三个阶段。有一个大彼者,而这个大彼者是孩子不懂的不理解的。或者他不能完全控制的,孩子就看到有一个母亲还有一个客体,是他喜欢的客体,就是他父亲。一个他不能理解他母亲的事实驱使他走向父亲。在这个时间中间,动力学在于孩子不能完全懂。这时最重要的是大彼者不是一个超越性的东西,要么处在一个女人的身体中,要么处在一个男人的身体中。拉康说,大彼者的地点不能在身体之外去找到,孩子对母亲来说有一个问题:母亲究竟要做什么?后来拉康继续说:这个女人究竟要做什么?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大彼者的享乐的问题。在这里看到在整个构成中间力比多的一个循环。

     7.欲望: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三个层面。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