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2014-07-04 07:20:12)
标签:

股票

分类: 两型农业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来源:潜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3-05-29 

记者 潘建军

五月水乡,稻香虾肥。一条“中国渔业协会正式将潜江市水产局起草的《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作为行业技术规程予以公布和实施”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让“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潜江,再次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焦点。


“这个代表我国当前稻田种养技术最高水平的《技术规程》,是潜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全国权威专家们的心血。”昨日,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向记者透露《技术规程》出炉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时说,“虾稻共作”模式,是在“虾稻连作”模式基础上,历时3年实践、探索、总结而出的一种更先进的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虽仅差一字,但意义重大,是潜江龙虾稻田种养实践取得的又一项全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首创“虾稻连作”成就世界美誉


潜江与小龙虾结缘,始于2001年。


当年春,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让潜江一夜“红”遍全国。十多年来,“虾稻连作”的养殖面积和效益不断攀升,仅湖北就发展了300多万亩。使湖北一跃成为了世界小龙虾养殖中心,并成就了“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在此基础上,市水产局会同省水科所通过总结、提炼,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成功推出“良种选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成虾养殖—成虾捕捞”的一整套标准技术,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小龙虾人工繁育养殖一体化。


不懈探索攻克技术不足


“潜江,能演绎小龙虾传奇,靠的就是不断的科研创新。”陶忠虎告诉记者,“虾稻连作”模式的首创功不可没。但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此模式尚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


“‘虾稻连作’模式,一亩田往往只能收获一季虾,效益较低。”陶忠虎解释说,江汉平原春夏季节,持续低温阴雨气候明显。而此时,许多小龙虾尚未长大,但稻田却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时节,许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此时就不得不贱卖了。比如2010年时,由于持续低温阴雨,许多小龙虾规格不达标,虾农们只能以1.5元-2元/斤低价甩卖。


围绕“虾”、“稻”矛盾,专家们从“如何延长小龙虾生长期”入手进行研究探索。


从2010年开始,市水产局便选取部分稻田开始进行试验。通过反复比较试验,水产专家们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大沟。


“如此一来,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四、五月份尚没有卖出的幼虾就有了宽敞、充足的生长水域。等整田、插秧完成后,我们再把沟里的幼虾引放到稻田里让其继续生长。待到八、九月份的时候,这些幼虾便长成了大虾,虾农们又可收获一季了。”陶忠虎说,通过比较试验,采用此模式后小龙虾产量增了三倍,价格涨了近四倍。“一亩田两季虾,不仅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而且得到充分生长的成虾规格一般在40g以上。以去年为例,市场价一般在18元至24元/斤左右,供不应求。”


创新“虾稻共作”再写潜江传奇


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此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虾稻连作”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


为进一步规范小龙虾养殖行为,保障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虾农养殖技术水平,从去年开始,市水产局便着手把此项技术上升为理论,决定开始起草《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并向中国渔业协会提出审定申请。


潜江龙虾稻田种养创新技术,再次惊动业界。5月7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全国淡水养殖首席专家王武,全国淡水螯虾养殖首席顾问舒新亚,中科院无锡淡水养殖中心研究员周鑫等众多国家级权威水产专家云集潜江。


“专家们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作为《技术规程》起草人之一的陶忠虎评审会上既忐忑不安,又充满自信。“专家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模式定名,究竟是叫‘虾稻共生’或‘虾稻共作’还是‘虾稻混作’,专家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一致认为,‘虾稻共作’更为准确、恰当。”


综合专家意见和潜江实际,整个《技术规程》反复修改,十易其稿,最终形成了12章节24条。“《技术规程》将对我们潜江乃至全国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陶忠虎激动地说,“虾稻共作”让潜江再一次登上了全国当前稻田种养技术最高峰,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技术规程指导下,潜江乃至全国的小龙虾产业必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潜江龙虾”品牌将更加响亮。


潜江日报】全面推广“虾稻共作” 突破性发展小龙虾养殖 ——访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


 作者:潜江水产局 添加时间:2013-6-27

全面推广“虾稻共作” 突破性发展小龙虾养殖

——访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


 
    “对小龙虾养殖模式升级,就要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使原有的20万亩虾稻连作基地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全部改造成‘虾稻共作’,同时将池塘养殖模式升级为虾-蟹-鳜、虾-鳖(龟)-稻、虾藕共生等高级混养模式,使小龙虾养殖板块提档升级。”昨日,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就小龙虾养殖模式升级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了解,今年我市对新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的养殖户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计划新发展“虾稻共作”面积5万亩,届时将形成布局合理、环境保护良好、产销功能齐全的小龙虾养殖新格局。


    陶忠虎对“虾稻共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虾稻共作’模式是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亩产可增加200斤成虾,产量增了三倍,效益涨了近四倍,并且克服了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差的缺陷,虾农们高兴的不得了。”


    怎样尽快实现小龙虾养殖新格局?陶忠虎建议:政府应大力扶持各种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可追溯体系,在扩大全市“虾稻共作”模式规模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密切关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用水、肥料、农药等问题。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小龙虾苗种繁育攻关,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实施小龙虾养殖整体升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