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军老师教《我的叔叔于勒》的创新设计

(2013-01-21 14:13: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例

韩军老师教《我的叔叔于勒》,别出心裁,以写作为手段,领起全文的教学,他让学生先后写了一封信、一篇日志。

一封信:立足于小说人物、情节,合理推测:于勒叔叔在美洲独自闯荡十多年,应该不会给哥嫂只写小说中仅有的两封信,极有可能写了很多封信,因为自己生意上的失败,没好意思寄给哥嫂。出示课件:

于勒叔叔: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老师设置情境:假如你就是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对哥嫂写信倾诉什么?让学生当堂写写。

一篇日志: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菲利普先生没有勇气认亲弟弟,都有哪些原因?在回去的路上,菲利普先生的心情一定难以平静;晚上回到家后,他会写一篇怎样的日记呢?请你设身处地,以父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写一篇日记。于是老师再次出示课件:

菲利普先生:父亲的日记。

评价:将主题定位在“反映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上,巧妙地抓住作品的艺术空白设计想象作文,通过写作的形式,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体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看似平平静静,实则巧妙至极。

启示:解读文本要从实际出发,要独立解读,形成感悟后再广泛搜求资料来印证和补充自己的见解。

备课是将薄书读厚,上课是将厚书讲薄。备课需要教师反复阅读文本,全面搜集资料,挖掘出文本的每一个重点、难点、疑点、做出自己的分析解读,甚至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只有下足了这个工夫,教师才能从中提炼出精髓性的东西,讲课时能够抓住最巧妙的点,轻轻一点,直击要害,就像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款”“动刀甚微,豁然已解,如土委地”。韩军老师的课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是主题的定位准确,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入点抓的巧妙。于勒叔叔在美洲独自闯荡十多年,给哥嫂写的、没有寄出的信和菲利普先生晚上回到家后写的日记是莫泊桑没有写到的,这就是作品的艺术空白,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韩军老师的做法看似平淡,实则大巧若拙,出奇制胜。《山东教育》2012第11期。作者宁阳县实验中学刘英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板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