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庄子描述了一个超越是非之上齐物论。描述了一个超越于生死是非之外的“至人境界”,这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达到至人境界就可以逍遥游于精神的寰宇,没有任何羁绊。
【原文:译文(为引用):附自我理解】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从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总是心绪不宁,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古代帝王素来坐北朝南,南面是形容帝王的境界,读古书读到南面称王,就是所谓王者的形容词】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你崇高的德行又远远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自我理解】
{这一个故事,是把第四部分“圣人论而不议”和“知止其所不知”应用到了政治层面。圣人立自己的理论,却并不排斥评说他人的理论。要知道自己理论不能包容一切,理论外还有其他理论。也就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而在政治上,舜也劝尧要有包容之心,允许自己的国家外还有其他的国家。一个国家的统治力是有限的,要知道停止兼并,否则统治区域过大,反而加速崩溃。}
齧(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相互间总有共同的地方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呢!”】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齧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自我理解】
{读这一段,内心是惭愧的。想我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明明不知道怎么教课,明明对所教的内容并不是真懂。却能不用认真备课就滔滔不绝地讲上两节课。(对曾经的学生们深表歉意)。而现在,教书多年,明明内容很熟悉了,却总是战战兢兢,每次上课都要认真准备。过后,还常觉得很多不足之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人,明明不知道的事情,却能滔滔不绝、信誓旦旦地说得跟真精通似的!}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zhuìlì)恂(xún)惧,猨(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我还是先问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
民食刍豢( chúhuàn),麋鹿食荐,蝍蛆(jíqū)甘带,鸱(chī)鸦耆(shì)鼠,四者孰知正味?
【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
猨猵狙(biānjū)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途),樊然殽(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
【自我理解】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三种需求是人和许多动物所共有的需求。}
{居住环境不仅是生理需求,还是安全需求,食物是生理需求,配偶是情感需求。在三种需求方面的审美观,动物类型不同,审美观也不同。}
{即使在人类世界,审美观也千差万别。这和环境,遗传,教育,地位,经历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判断事物的仁义、是非和美丑。}
{孰为天下之正色?谁的价值观才是最正确的呢?求名?求利?求色?求寿?求逍遥?}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齧缺说:“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h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王倪说:“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自我理解】
{在《逍遥游》里,庄子把人分为,凡人,圣人,神人和至人。至人是人的最高境界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
{前面说了,仁义是非美丑很难分辨。那么至人应该有能力区分了吧!庄子解释,人家至人就没有是非的概念,至人已经超出是非之外,超出生死之外了。什么事情发生,至人都觉得是正常的,不会有丝毫惊慌意外。在至人的世界里,存在即合理,没有是非。是有是的道理,非有非的道理,生有生的原因,死有死的原因。所以,至人可以逍遥游。}
{如何能达到至人的境界呢?庄子说过,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原创:郭宗林 微信公众号:lcldg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