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庄子齐物论3|白马非马,朝三暮四

(2018-01-11 10:52:11)
标签:

齐物论

庄子

分类: 读庄子
4 白马非马,朝三暮四

     第三部分从“夫言非吹也”至“此之谓以明”。
    才出第二部分的龙潭,又入第三部分的虎穴,这一部分,更加难以理解。读起来,思考起来异常艰辛,只能一字一句地去读,去揣摩。

    这部分,庄子认为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有时是非之争只是一场“朝三朝四”的争吵。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理论的对错更应该放到具体实践中去检验。

    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正确的理论会变成不正确的。不正确的理论会变成正确的。所以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也就是所谓“为是不用而寓其庸,此之谓以明。

【原文】

    夫言非吹也。 

【 “真言”是天籁,而“吹”是地籁,所以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真言是用来描述真理的,言者之真言,所描述的真理未必单单是他想描述的真理。】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

【真言果然正确描述了真理?还是未尝正确描述真理?】

    其以为异于鷇(gòu)音,

【他以为自己的真言已经很成熟完美,就是真理了。】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真理就是不再有真伪之分,完美的真言就是不再有是非之分,没有是非之分,就不会再有辩论。但是,言者的真言,真的可以争辩吗?,真的不能再争辩吗?】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真正的道,也就是真理,没有真伪,因为真正的道隐去了一部分,才有了真伪。真言没有是非,正是因为真言隐去了一部分,不够完美,才有了是非。】

    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能被看到听到?真言存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能被听到,却不能被认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人们常常把局部的成功经验当成永恒真理,人们常常把不明觉厉的言辞当成普世真言。】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因为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莫过于用“以明”的原则思想。】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无非,两个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物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彼”;物也有一个主观的“是”,是对“彼”的一个正确的看法。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如果只有一个客观的“彼”,我们无法则没法去了解它。只有我们对这个客观的“彼”做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彼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比如,大象是客观存在的,在盲人的意识中的大象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不接触大象,盲人无法了解大象的样子。盲人只有通过摸象才能了解大像客观的样子,这个大象的客观样子就是“彼”,盲人通过摸象得到看法就是“是”。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所以说,人们对客观的彼的了解来自于“主观对彼的看法”。“主观对彼的看法”又是因为通过“了解接触彼”而获得的。】

    【比如:对大象的样子,来自于瞎子摸象后的结论,不摸象对大象的样子就没有主观印象。】  

    【也可以用信号系统的理论来解释。“彼”就是客观的系统,“是”就是对系统的认知。要想了解系统的规律性,就需要通过从系统发出的信号,也就是系统响应信号来了解。】

    【对系统的了解来自信号,信号又来自于系统。这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所以,客观的“彼”和主观的“是”,在人们的意识中,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信号和系统是相伴而生的。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比如,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就认为大象是个蛇一样的东西,这个彼是就方生了。但同时又是错误的,于是,彼是方死了。继续追寻,摸到了象的大腿,对大象的新的认识又建立了,彼是又方生了。当有瞎子摸到大象尾巴时,他会认可大象是个蛇一样的东西,刚刚方可,又方不可。刚方不可又方可。从肯定的结论里,可以找到对立面,从否定的结论里,可以找到肯定面。】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所以圣人不按照这种方生方死的信号来研究系统,而是用天(也就是脉冲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得到的系统响应信号来研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就是系统,系统就是单位脉冲响应。这样得到的系统信息就是真实的,而没有了是非之分。如果系统是真理,那么单位脉冲响应就是真言。这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如果系统和信号有是非之分,而不是只有“是”,那么信号就不是系统的脉冲响应,从信号里得到的系统的信息就是有错误的。】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彼是都没有是非,都没有对立面,也就是找到了可以真是反映系统的信号,用这个信号和系统建立“彼是”,就没有了“是非”的对立面。称为“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


    【彼只是物的一个系统模型,是真的物吗?也不确定!如果物与彼完全吻合,彼与是完全吻合,那么就没有是非了。这就是“道枢”了。】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抓住了大道这个轮子的枢纽,也就是抓住了轮子的中心,这样才能让轮子无穷无尽地转起来。“是”永远都是“是”,“非”永远都是“非”。】

    故曰莫若以明。

【无穷就是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没有静止,不固定在某一个“是”不变。无穷是常态,知常曰明。所以说,不如用“明”去观察认识事物。】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白马非马,是中国春秋战国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

    基本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需要一匹马,黄马,黑马都行;如果你需要一匹白马,黄马,黑马都不行。所以白马非马。

    用数学集合论来看,白马非马的意思是白马和马分别是两个集合,白马是马的子集,白马集合不等价于马的集合。     而白马是马,可以理解为白马子集包含于马集合,白马是马的充分条件,但是不必要。所以,白马非马的关键在于怎么理解“非”的含义。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以直接用白马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的还说明白马不是马。这是逆向思维,是反证法。 只要找出马的集合里有非白马,就可以说白马非马。】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这句话里的“指”,争议很多,我还是理解为手指的指。还是用集合的思维,一个手的手指集合有五个元素,任何一个手指都是只是手指集合的一个元素,任何一个元素都包含在手指集合里,但是不能说任何一个手指等价于手指集合。这句话的意思和上句逻辑相同。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天和地都只是宇宙的一个元素,万物的每一种都只是马集合里的一种马。】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白马非马,被认可有被认可的道理,不被认可也有不被认可的道理。白马非马,可以说,白马不等价于马;也可以说,有白马了,就是有马了。也就是白马包含于马,白马是马的一种。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是人称呼出来的。为什么对?对有对的道理。为什么不对?不对有不对的道理。为什么可以?可有可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不可有不可的道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事物有它存在的道理,都各有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在理论上是不能搞清楚和必然被否定的,也就是存在即合理”。】

    故为是举,莛(tíng)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jué怪,道通为一。

【因此,就像小草和栋梁,丑女和西施,千奇百怪的现象,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并没有区别。】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对一个事物分裂形成了新事物。原来的事物被破坏了。世上所有的事物,不再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就重新复合成一个整体。】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只有通达得道的人才会明白万物齐一的道理,但又不固执于道通为一。而把理论结合到具体的平凡事物中去。

为是不用,很难理解。对照后面“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明白了点。如果"为是用",用的比较固执就成了“朝三”。】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适得而几矣。

【所谓平凡的事理,就是实践;通过实践,真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通过真理在实践中运用,又可以得到对真理的验证;获得恰如其分的真理验证,就接近于真理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因为遵循了真理而实践成功,成功了却不知道自己是遵循了真理而成功,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平凡的事情,这就叫做“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费尽心思,方才认识事物浑然为一,却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齐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何谓朝三? 狙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赋芧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只是因为实践方式的不同,也就是因为朝三的道理。因此,圣人不陷入是非之争,而是调和是与非,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让稳定发展作为常态。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既顺应时代,又引领时代。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庄子用的太讽刺了!

    小时候,以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后来,知道还有“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这么个意思。

    现在再来看“朝三暮四”就有更深刻的意思了。庄子在讽刺一些为了是非争辩的一群人,也许就是讽刺儒墨两家,其实不过是象两群猴子那样,争论到底是“该朝三,还是朝四”,其实本质是一回事。如今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一群猴子最后就投票,这就是所谓民主了。如果有一个养猴人,顺应猴意,改朝三为朝四,就算开明的领导人了。如果执拗地非要朝三,那就是专制。】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古时的修道者,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什么才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就是达到了极点,完全符合于道,没有更高的境界了。】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认识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

    【开始是“无”,无中生有,有物之后,没有界限,一切物都是齐一的,然后一生二。从无极到太极,再到两仪。一分为二有了区别界限,彼此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层境界是“无”,第二层境界是“有一”,第三层境界是“对立统一”,此三层都接近于道。再到第四层境界就开始有“是非”,有“是非”就会有偏爱。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

    【音乐是波动,能引起情绪的波动,产生共鸣。如果没有成与缺,就是没有波动,那也就没有音乐了。比如,月圆月缺,可以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如果月亮没有圆缺,也就无法调动人的情绪了。】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因此载誉于晚年。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他们都有自己的学问和特长,跟别人人大不一样;自己在学问和特长上有了一定成就,就想把自己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说明白,建立一个可以为后人遵循的成功经验。】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而他们其实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就好像一个又坚硬又白的石头,他们只能说明怎么让这个石头白,而不知道怎么做到让石头坚。这句话的意思对应了前面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世界上有许多事在理论上绝对讲得通,但是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沿着前面成功的人指导的方向走,却未必能够成功。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

    【庄子的理论虽然很好,但是读他的理论,却没有几人能成为庄子。这又对应了前面的一句话,言恶乎存而不可。”】

    【庄子也自嘲,也自负,他认为如果说在思想哲学上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是成功,他已经成功了。但是,如果说把这种至高的思想传承下去,教育产生更多的庄子,他又做不到。从这个角度上,他又一无所成。他觉得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就像物一样无穷,难以被人完全理解。】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因此,提出这些迷乱人心,让人陷入深深思考,又难以理解的理论,象星星一样照耀于人世间,是圣哲之人一生所追求的。(多数书认为“图”应该是“鄙”,我还是认为是图。)】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到这里对“为是不用”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有的理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就是说,要想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不能固执地一成不变的依赖于已有理论和经验,而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方法。


原创:郭宗林 微信公众号:lcldgz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