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3|白马非马,朝三暮四
标签:
齐物论庄子 |
分类: 读庄子 |
【原文】
【
【真言是用来描述真理的,言者之真言,所描述的真理未必单单是他想描述的真理。】
【真言果然正确描述了真理?还是未尝正确描述真理?】
【他以为自己的真言已经很成熟完美,就是真理了。】
【真理就是不再有真伪之分,完美的真言就是不再有是非之分,没有是非之分,就不会再有辩论。但是,言者的真言,真的可以争辩吗?,真的不能再争辩吗?】
【真正的道,也就是真理,没有真伪,因为真正的道隐去了一部分,才有了真伪。真言没有是非,正是因为真言隐去了一部分,不够完美,才有了是非。】
【道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能被看到听到?真言存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能被听到,却不能被认可?】
【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人们常常把局部的成功经验当成永恒真理,人们常常把不明觉厉的言辞当成普世真言。】
【因为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莫过于用“以明”的原则思想。】
【无非,两个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物有一个真实客观的“彼”;物也有一个主观的“是”,是对“彼”的一个正确的看法。】
【如果只有一个客观的“彼”,我们无法则没法去了解它。只有我们对这个客观的“彼”做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彼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所以说,人们对客观的彼的了解来自于“主观对彼的看法”。“主观对彼的看法”又是因为通过“了解接触彼”而获得的。】
【所以,客观的“彼”和主观的“是”,在人们的意识中,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信号和系统是相伴而生的。】
【比如,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就认为大象是个蛇一样的东西,这个彼是就方生了。但同时又是错误的,于是,彼是方死了。继续追寻,摸到了象的大腿,对大象的新的认识又建立了,彼是又方生了。当有瞎子摸到大象尾巴时,他会认可大象是个蛇一样的东西,刚刚方可,又方不可。刚方不可又方可。从肯定的结论里,可以找到对立面,从否定的结论里,可以找到肯定面。】
【所以圣人不按照这种方生方死的信号来研究系统,而是用天(也就是脉冲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得到的系统响应信号来研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就是系统,系统就是单位脉冲响应。这样得到的系统信息就是真实的,而没有了是非之分。如果系统是真理,那么单位脉冲响应就是真言。这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如果系统和信号有是非之分,而不是只有“是”,那么信号就不是系统的脉冲响应,从信号里得到的系统的信息就是有错误的。】
【彼是都没有是非,都没有对立面,也就是找到了可以真是反映系统的信号,用这个信号和系统建立“彼是”,就没有了“是非”的对立面。称为“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
【抓住了大道这个轮子的枢纽,也就是抓住了轮子的中心,这样才能让轮子无穷无尽地转起来。“是”永远都是“是”,“非”永远都是“非”。】
【无穷就是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没有静止,不固定在某一个“是”不变。无穷是常态,知常曰明。所以说,不如用“明”去观察认识事物。】
【以直接用白马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的还说明白马不是马。这是逆向思维,是反证法。
【这句话里的“指”,争议很多,我还是理解为手指的指。还是用集合的思维,一个手的手指集合有五个元素,任何一个手指都是只是手指集合的一个元素,任何一个元素都包含在手指集合里,但是不能说任何一个手指等价于手指集合。这句话的意思和上句逻辑相同。】
【天和地都只是宇宙的一个元素,万物的每一种都只是马集合里的一种马。】
【白马非马,被认可有被认可的道理,不被认可也有不被认可的道理。白马非马,可以说,白马不等价于马;也可以说,有白马了,就是有马了。也就是白马包含于马,白马是马的一种。】
【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是人称呼出来的。为什么对?对有对的道理。为什么不对?不对有不对的道理。为什么可以?可有可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不可有不可的道理。】
【事物有它存在的道理,都各有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在理论上是不能搞清楚和必然被否定的,也就是“存在即合理”。】
【因此,就像小草和栋梁,丑女和西施,千奇百怪的现象,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并没有区别。】
【对一个事物分裂形成了新事物。原来的事物被破坏了。世上所有的事物,不再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就重新复合成一个整体。】
【只有通达得道的人才会明白万物齐一的道理,但又不固执于道通为一。而把理论结合到具体的平凡事物中去。】
【为是不用,很难理解。对照后面“
【所谓平凡的事理,就是实践;通过实践,真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通过真理在实践中运用,又可以得到对真理的验证;获得恰如其分的真理验证,就接近于真理了。】
【因为遵循了真理而实践成功,成功了却不知道自己是遵循了真理而成功,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平凡的事情,这就叫做“道”。】
【费尽心思,方才认识事物浑然为一,却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齐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赋芧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只是因为实践方式的不同,也就是因为朝三的道理。因此,圣人不陷入是非之争,而是调和是与非,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让稳定发展作为常态。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既顺应时代,又引领时代。】
【古时的修道者,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什么才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就是达到了极点,完全符合于道,没有更高的境界了。】
【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
【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认识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
【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因此载誉于晚年。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
【他们都有自己的学问和特长,跟别人人大不一样;自己在学问和特长上有了一定成就,就想把自己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说明白,建立一个可以为后人遵循的成功经验。】
【而他们其实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就好像一个又坚硬又白的石头,他们只能说明怎么让这个石头白,而不知道怎么做到让石头坚。这句话的意思对应了前面“
【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世界上有许多事在理论上绝对讲得通,但是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沿着前面成功的人指导的方向走,却未必能够成功。】
【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
【因此,提出这些迷乱人心,让人陷入深深思考,又难以理解的理论,象星星一样照耀于人世间,是圣哲之人一生所追求的。(多数书认为“图”应该是“鄙”,我还是认为是图。)】
【到这里对“为是不用”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是”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固有的理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就是说,要想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不能固执地一成不变的依赖于已有理论和经验,而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方法。】
原创:郭宗林 微信公众号:lcldgzl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