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房价再次暴涨,没买房的人心焦如焚。朋友圈到处是哀怨嗟叹。我也有朋友离开北京了,想起几年前他刚来时的雄心壮志,伤感。
当然,也有不以为然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位城市,全球目光、资金、人才越来越聚焦于此,北京房价高有什么好奇怪。」
北京是中国首都,国际大都市,大量人才和金钱汇聚于此,推高房价,这些我完全同意。我只是不赞成,把高房价视为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
高房价等同于经济发达,经济发达的结果一定是高房价,这基本已成很多人心目中的定理。北上港深,中国最发达的几个大城市,房价遥遥领先,这些看起来都是例子。
以事说理,往往有反例。经济发达的城市,房价并不高,至少一般的工薪阶层能承担得起。无论租房还是买房,都不会成为社会问题。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美国德州的休斯敦和达拉斯,经济发达,民众的收入水平,在全美居于中上。德州大城市的房价,却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城市。中西部的省会城市竞争,长沙和重庆的排名都不算太差,房价却比其他城市差了一大截。
很显然,经济水平并不是房价高低的决定因素。从某种程度说,供应更加重要。有稀缺才会有炒作,通胀的钱才能跑到房地产乱窜。
城市中心地段一向稀缺,价格贵是市场决定的结果。不过城市有成长性,土地不够会向外延,中心地段少,就会有多个核心区,不同的商业和社区圈。现代大城市通常都是多核的。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市场自然拉低房价的因素。
达拉斯和休斯顿经济发展很好,房价上涨不多,主要的原因是:德州是保守州,政府对土地管制较少,住房供应宽松。经济发展好,买房人多,新盖房子也多,价格自然上不去。
西海岸的加州,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房价比德州高出一截。可经济学家发现,加州房价上涨,和经济发展没有同步关系。经济发展好的1960年代,加州房价上涨不多;1970年代,美国经济普遍放缓,加州房价却一路上涨,脱离了居民收入上涨的幅度。细究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加州政府以环保名义制定了大量法律,限制房地产开发。
这些例子,都可以在托马斯·索韦尔的《房地产的繁荣与萧条》能看到。政府人为地制造稀缺性,房价变得疯狂,这种例子中外皆有。经济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这使房价趋向上涨。至于房价畸高,超出一般人的承受水平,背后通常有政策的影子。控制土地和住房供给,这是政府调控的最主要手段。
香港是这样,北京上海同样如此。中国大城市房价高,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控制供地,以此控制城市规模。用房价来赶人,城市管理者对此应该心照不宣吧。
价格是成本的代名词,高房价意味着人们为一套房子,要付出太多。要辛勤工作,要还房贷,交房租,还有汗水和眼泪。经济发展带来财富增长,人们原本可以用来享受,活得更好。
北京有很多「千万富翁」,只是拥有一两套房,收入很一般。他们要还房贷,日常消费和投资就得俭省,可能还要节衣缩食。他们虽然富有,享受的生活品质却实在一般。高房价之下,谁都是受害者。
一个有幸福感的大城市,经济当然要发达,房价也不应成为大问题。市场经济的核心精神是满足需求,使人们的生活降低,品质变好。住房问题原本不应是例外。可是现在,住房却成了很多人痛苦的来源。
开车在北京四环和五环跑一圈,看看土地利用效率,就能知道,北京能容纳的人口,是多么有潜力。可以说,中国的城市从来不存在土地稀缺的问题。现在遍布全国大城市的高房价,完全是人为制造的悲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