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王思聪吐槽王菲演唱会的高票价,很多新闻用到「内幕」一词。其实哪有什么内幕,王思聪只是介绍了演唱会的价格机制。越强势的明星票价越高,分成比例也越高。一场演唱会下来,明星团队往往拿走收入一半,主办方和票务的分成比例就小得多。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王思聪是想说,王菲演唱会的票价定那么高,是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行为是损害歌迷的,谁买谁是脑残」。一平米十万元的房子,市场上照样有人买,也没人说什么「损害买房者」。凭什么票价定得高一些,就变成收割脑残粉呢?
王思聪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国内外一线明星演唱会,1800元的价格,在国内能买到最好的位置。到了王菲这里,却只是普通的看台票,最高票价高达7800元,比其他明星高好几倍,明显超出一般行情和歌迷的承受力。
票务市场高度成熟,用对标参照的方法看价格虚高,有合理性。不过市场很复杂,这套方法并没有完全的说服力。王菲上次开演唱会是四年之前,当时是2010年到2012年,全国巡唱46场,最高票价普遍在1500元和2000元以上。2010年上海站的最高票价就已经是2500元。王菲的演唱会早就是「超一线」,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2016年王菲演唱会则是「独此一场」。近几年王菲远离歌坛,出面越来越少。这一次是不是她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呢?主办方也不否认,这着实吊足了菲迷胃口。想想看,若是张学友行踪不定,时隔多年重开演唱会,还独此一场,票价能参照一般行情吗?
王菲演唱会还有很多噱头。比如最高价门票有豪华伴手礼,制作团队豪华,灯光舞美一流,将是一场视听盛宴,等等。王菲粉丝普遍为城市中产,经纪人陈家瑛说,1800元的门票占到了全场近一半,一般歌迷都能负担,这很可能是一句大实话。
王菲演唱会的票价昂贵的程度,可能被高估了。倒是很多一线明星,包括刘德华、张学友,还有其他很多明星,他们的票价很可能被低估。这一点可以从黄牛党的活跃看出来。
演唱会黄牛通常是刻意制造的。主办方压低票价,制造一票难求的盛况,让购票者口口相传,甚至成为新闻。如果是连场演唱会,这种造势就更有必要了。想想看,一位明星开演唱会,不吊起歌迷胃口,后面几场突然卖不动,那就太尴尬了。因此,演唱会盛行黄牛市,有很大的营销合理性。
对主办方、票务和合作单位来说,低票价还有特别的好处。他们的收入是从整体售票收入分成,这无需多说;与此同时,「内部票」也是一项重要福利。一场演唱会下来,各种「内部票」达到总票数十分之一,甚至更多。这是正常收入分配的一部分。内部票流通到外部市场,价格再上涨,其实收入也很可观。
绝大多数的黄牛票,都是内部渠道流出的。表面上明星团队拿走收入大头,其他人分成很少。通过内部票机制,合作团队也获得利益补偿。不必为明星叫屈,认为他们被「黑了钱」——只有或明或暗的利益分配,各方大体满意,合作才能达成,演唱会市场才能持续繁荣。
这一次,王菲大幅度地提高票价,意味着什么呢?
当下的演唱会市场,强势明星对现行票价体系,已经显示出不满——明明能卖更高价,为什么压着价不让赚钱?压着票价,明星分不着好处,其他层级就有利益可捞。各项成本提高,团队工资在涨,票价却维持在四五年前,明星有理由不满。王菲不需要什么「一票难求」的营销。票价高开高走,这才符合王菲的地位。
一般演唱会的门票,通常是本地歌迷竞争,以王菲的号召力,则是全国歌迷竞争。现在互联网营销火爆,演唱会售票无需复杂的分肥体系。近期的800张门票在网上开卖,35秒就被抢光,市面很快就冒出数万元一张黄牛票。王菲团队如此自信,不是没缘由的。
据说,王菲演唱会的大量高价票,都是直接给赞助商,据说数量还不少。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妥。赞助商的高价票不是白拿,他们可能花了更高价钱「购买」。这算不算演唱会高端票的精准营销呢?很可能,这是一项高明的策略。
王菲团队提势提价,最受伤的是谁呢?正如王思聪所说,是主办方和票务。主办方碰上天后,只能俯首就低。票价提高,分成减少,估计内部票也少了不少。传统售票方式没什么优势,大量票不走正常渠道,他们赚不到钱。王思聪说,从主办方到卖票的,普遍在说这场演唱会「要完蛋」,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那么多,我不是说高票价一定能成功。市场经济中,自主定价,辅以营销手段,成败皆有可能。现在很多人看衰王菲演唱会,举出种种理由,说她的票根本卖不出去,这些都可以讨论。真正可笑的,是王思聪那样,把高定价看作掠夺,把买高价票的粉丝视为「受损害者」,这是一种低级的阴谋论。王思聪谈到,王菲一开始想把最高票价定在1万元,后来被物价局喊停。没想到啊,物价局居然连演唱会门票都管。真是荒唐。王思聪赞成票价管制吗?
顺便说一句,叫喊「提高票价,伤害歌迷」的朋友,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歌迷。真歌迷难道不希望偶像的票价高企,并且还能大卖?为了自己心理上买得起票(不一定买得到票),就不让偶像赚钱,这算什么真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