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发表在2016年3月11日的新京报,文章有修改,转载请注明。
周星驰电影《美人鱼》在深圳拍摄,一看即知故事背景也在深圳。一个不被看好的海湾,由于获得填海批文,房产商大兴大建发大财,这种事情在深圳已是屡见不鲜。电影站在环保立场上反对填海,现实则是填海造陆的高歌猛进。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称,深圳未来将填海55平方公里,用以提供土地,抑制深圳高房价。我自己是很欢迎这项政策,乐于看到深圳采取正确方法抑制房价。
深圳房价高涨除了货币方面的原因,还有个重要因素:土地有限,尤其中心地区的土地更加稀缺。填海是解决问题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自建市以来,深圳填海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今天很多人口密集地区包括前海、后海中心区、深圳西站、国际机场,原来都是大海。
不断外延的海岸海,保障了源源不断的深圳人口有足够居所。没有填海,深圳承载的繁荣将大打折扣,房价会更高。世界上多数的沿海大都市,香港、新加坡、纽约,它们都有悠久的填海造陆史。
有人会说,深圳并非没有土地,大可内陆扩展,惠及原居民,何必大费周章地填海,太不划算吧?其实填海成本很低,每亩只需二三十万元,就能造出一片“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既不会触碰耕地红线,也没有拆迁赔偿费用。此外,新造陆地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海岸区,交通便利,人员密集,土地价值巨大。即便内陆有大片免费地,填海在经济上仍可能是划算的。
去年起深圳房价暴涨,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相应被拉高。有人会说,深圳填海乃是政府趁高价卖地赚钱。其实,2015年深圳卖地收入只有417亿元,税收达将近10倍的4147亿元,深圳政府并不高度依赖卖地收入。相反,高房价提高企业成本,遏制了人口流入,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城市竞争力。
政府卖地固能获取收入,对民众而言却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应当鼓励。不仅沿海要造陆,内陆也将整备出50平方公里土地,可见供地降房价的思路很清晰。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的土地其实非常丰富,却也面临高房价困扰,深圳经验值得学习。
正如电影《美人鱼》那样,填海面临的最大阻力是环保,具体有海岸线、红树林、海岸湿地。我个人觉得,环保议题非常虚弱,不能构成强力的反对理由。比如说填海将破坏自然海岸线,那又怎样呢,深圳超过80%海岸线已不复自然模样。这恰是经济发展的正常后果,并不是所有自然纯朴的东西都值得捍卫。
很多人会强调湿地的生态价值,却难以核算价值的尺度。每一亩造陆的经济价值都有据可查,不仅反映在最初地价,也能从未来的城市发展得到展现。这些经济价值同样反映了人类利益。贬斥经济利益,在一个新兴城市搞自然生态保护,追求原初模样,反映了环保主义者“重视自然,忽视人类”的僭妄。
很多生态利益是可以核算补偿的,比如红树林。红树林并非濒危植物,没有特殊生物价值,其最大功能仅仅是减缓浪潮,守护海岸线。这个功能可以被防波堤和挡浪墙等人工设施所替代。此外红树林的育种、培苗和大规模营造,技术上看已十分成熟,之所以仍大面积减少,归根到底在于产权不明晰,沿海红树林大多处于自然野生的状态。保护红树林的正确方法是将海岸私有化。如果红树林价值巨大,南方沿海何愁没有。
值得庆幸的是,深圳填海遭遇的环保阻力不算大。深圳周边确实缺乏珍贵的自然生态。广东沿海并不缺乏湿海,深圳湿地大可整修再造,塑造出可亲的人工景观;另一方面,深圳环保思想不浓厚,从政府到民众都很务实。看看一江之隔的香港,就知道这是多大的幸运。
回归前的香港填海频繁,今天很多繁荣地区都是填海的产物,维多利亚港湾早已不复当年模样。填海使香港拥有了更多商业和住宅用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使其成为国际大都市。最近二十年,香港填海却屡被环保团体狙击,拓地建屋的步伐十分缓慢。不只房地产开发举步维艰,就连重大工程(例如珠港澳大桥)的填海也遭遇了极大阻力。
香港原本就地狭人多,海岸线以南是一片茫茫浅海,环保人士不让填海拓地,新界的大片荒地也以相同理由不让开发,房价怎能不高?环保人士心目中的乌托邦香港,既有城市还有乡村,看起来美极,实际却是以屋价高企,民众怨声载道为代价。
从这点看,环保人士可以说是自私到极点。相比而言,深圳就幸运得多。但愿深圳以港为鉴,紧盯经济发展,内外拓地,建设出一个繁荣的海滨大都市。
(想第一时间读菁城子文章,就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