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常乐无语
常乐无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3
  • 关注人气:1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023-06-21 13:22:56)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情画意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这四首《子夜吴歌》中最著名的一首《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古人心中啊,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风物,也都有每个季节的风情。春天的风物是采桑,用罗敷的故事;夏天的风物是采莲,用西施的故事;那秋天的风物又是什么呢?陶渊明有一首《四时诗》说得好,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秋天的标志性风物就是清辉万里的月亮,所以这首《秋歌》用月亮起兴,怎么起呢?看前两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我们之前一直讲,李白的诗特别美。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是春天明媚的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是夏天浓艳的美;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呢,是秋天素洁的美。素洁在哪?在长安一片月啊。月亮是静夜之中一个皎洁而柔性的存在,诗歌里大凡写月亮,总是给人以素洁的联想。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还是如此。

秋月白、秋月明,以秋月起兴,马上整个画面都优雅宁静起来,但这两句诗,又不仅仅是整洁,它还宏大,宏大在哪呢?在一片万户这两个词上。一片月下,万户捣衣,整座长安城都笼罩在宁静的月光下,整座长安城也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砧杵声中。月光从天上洒落到地下,捣衣声又从地面直达天上,这一片万户背后是天与地、月与人、光与声的交相辉映,这是多么宏大的场景啊!然而呢,这两句诗又不仅仅宏大,它还柔婉,柔婉在哪里呢?在月下捣衣这个特殊的场景。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我们说过,《子夜吴歌》四首都是写女性,写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劳作、女性的心思、女性的命运。女性在春天采桑,夏天采莲,秋天呢,秋天最经典的女工就是捣衣了。所谓捣衣并不是洗衣,而是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敲打,让这个衣料变软,然后才好剪裁制衣。什么意思呢?捣衣是做衣服的前奏,而秋天正是赶制冬衣的季节呀。那为什么要在月下捣衣呢?因为捣衣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计,但并不那么精细,最精打细算的主妇们舍不得花白天的时间去做,她们都会选择晚上,趁着月光来做,这才会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样经典的深夜女工场景。这个场景是属于女性的,是属于月夜的,当然令人觉得柔婉细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短短十个字却那么富于季节的典型性,又那么素洁、宏大而细腻,写得非常动人。长安一片月是秋色,万户捣衣声是秋声。那接下来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属于秋天的经典风物,不仅有秋色、秋声,还有那带着凉意的撩人愁思的飒飒秋风啊!秋风吹过长安城,它能吹走暑热,吹走落叶,却怎么也吹不尽思妇对玉门关外征夫的绵绵相思之情。这玉关情三字从哪来呀?其实不在这一句,它早就蕴含在前两句诗里头了。望月怀远是中国文学的大主题,起兴既然是长安一片月,那思妇怎能不想起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丈夫呢?捣衣是制衣的前奏,要做冬衣了,思妇怎能不惦念身在塞外苦寒之地的丈夫呢?思妇身处长安城中,心却在玉门关外,她眼中看的是那轮同样高悬在丈夫头上的月亮,她手里捣的是即将穿在丈夫身上的寒衣。她眼里看的、手里捣的不都是玉关情吗?这情思无时无刻不深藏在心头,此时被恼人的秋风一撩拨,就变得更深更浓了,她和秋月、秋声、秋风一起构成秋意,在长安城中低回不已,挥之不去,这就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啊!这情谊是何等的深沉绵长啊!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景,景中含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写情,情中有景。场景呢,则是从天上写到地下,又从长安城一直跨到玉门关,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按照王夫之《唐诗评选》的说法: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一片神韵哪!所以有诗评家就讲:可以了,诗写到这里就够了。那到底够了没有呢?李白觉得还没有,他又加了两句: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什么时候国家才能平定胡虏,让我的良人——我的丈夫不再远征啊。这是什么呀?这是思妇的深沉喟叹,也是属于她们的边塞诗啊。说起唐朝的边塞诗,我们总是容易想起那些壮怀激烈的句子,其实边塞的情怀不只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壮志,不只有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激昂,还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惨痛,以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凄艳。没有前者,唐诗就没了风骨,但是没有后者,唐诗也就没了良心。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意呢?它和前头我们说的都不一样,它当然不是好战的,但是呢,它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反战。它表达的是一种更加温柔敦厚的感情,胡虏是要平定的,那是国家的大义,良人也是要回家的,那是个人的情义。这长安的思妇啊,既顾大局,又重情义,所以才会在这秋风凉、秋月明的秋夜之中,发出这样的喟叹: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转载]蒙曼品最美唐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说到这里头,诸位觉得这两句诗有没有必要?太有必要了,它把诗的境界一下子升华了,就像《春歌》里的罗敷一定要到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才能显出她的高洁,《夏歌》里的西施一定要有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才能显出她的义烈,同样《秋歌》里的长安思妇也一定要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才能彰显出她的家国深情,让这首诗显得格外打动人心。

我们开始的时候讲,这首《秋歌》在《子夜吴歌》中名气最大,评价最高,为什么?除了它前四句浑然天成之外,还因为它和《春歌》、《夏歌》都不一样,它不是写哪一个女子,而是塑造了长安思妇的整体形象,她们朴实无华、她们情深意重、她们与国休戚。她们不是罗敷和西施那样的美女,但是她们代表着人类更普遍的生活和情感,像月光一样,清辉万里,抚慰着千古人心。

再读一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下一期,即将迎来我们这个节目的收官之作,李白的《子夜吴歌·冬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