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分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分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77
  • 关注人气:3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工位级进模实例详解

(2014-02-07 11:07:50)
标签:

电位

多工位

冲压

进模

多工位级

分类: 模具火爆新书
http://s15/mw690/001QzscIgy6GoDH6Vwq5e&690

图书类别:机械工程/模具  

书名:多工位级进模实例详解

书号:978-7-111-43181-7

作者:金龙建 著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开本:16

页数:436页

字数:672千字

定价:7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现代模具企业对模具设计师的工作要求,以先进、实用、通用为目的,共收集了作者设计并在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的12幅典型多工位级进模的全套详细图例。书的内容按照制件的工艺分析、排样设计、模具总装图设计、模座设计、模板设计、模具零部件设计及冲压动作原理等的顺序排列。全书共四篇,分别介绍冲裁、冲裁弯曲、冲裁拉深及冲裁成形多工位级进模。根据不同制件的特点,分析确定采用不同的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并将这些模具总装配结构实例,按件分解画成工作图,使读者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模具零件的形状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素及有关技术要求。所介绍的实例各有特点,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多工位级进模实例图解/金龙建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

ISBN 978-7-111-43181-7

Ⅰ.①多…Ⅱ.①金…Ⅲ.①冲模Ⅳ.①TG38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45896号

 

前言:

    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

    模具是重要的生产装备和工艺发展方向。冲压是一种先进的少、无切屑加工方法,具有生产率高、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制件尺寸精度稳定、易于达到产品结构轻量化、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家电、电子、通信、军工、玩具、日用品等产品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多工位级进模是冲压模具中一种先进、高效的冲压模具。它是在单工序冲压模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工序集成模具。对某些形状较为复杂的,具有冲裁、弯曲、成形、拉深等多工序的冲压零件,可在一副多工位级进模上冲制完成。多工位级进模是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生产装备,是确保冲压加工质量稳定的一种先进模具结构形式。合理的模具结构既要保证生产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又要缩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以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对模具高质、高效、低成本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冲压工艺及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制作、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共收集了作者亲自设计并在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的12幅典型多工位级进模的全套详细图例。全书共4篇:第1篇冲裁多工位级进模(3章);第2篇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7章);第3篇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1章);第4篇冲裁成形多工位级进模(1章)。每一章的内容,除了制件的工艺分析、排样设计、模具总装图设计及冲压动作原理以外,还附有全套详细的模具零件图,着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每一副模具作了详细的解说。读者可直观地具体了解到每个模具零件的形状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素及有关技术要求,无论对初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还是已有一定基础的从事模具技术工作的人员来说,都能达到快速、易读、易懂的效果。

    对本书在图例中未表示清楚的部分作如下说明:

    1)图例中非圆形尺寸标注在中心线上,其中心线的中心为穿线孔。有部分的中心线及尺寸也省略了,型孔的配合间隙直接放在加工图上,全部采用CAD的数据来加工,这对制造影响不大。在现代化模具制造中,有很多企业逐-步把尺寸标注也作了简化。例如:原先采用手工在模板上划线;再用冲头在划线上冲出一个小圆点;接着在小圆点上钻孔加工。现在大部分企业采用CAD数据传输到CNC或数控锐床上,直接编制程序点孔或加工型面(尺寸在零件图上不标注也可加工),其精度及公差主要是靠机床来保证的。当加工完毕时,再用受控的图样进行一一地核对数量是否遗漏。对于线切割(快走丝、中走丝及慢走丝)加工的CAD数据传输方式也一样。

    2)图例中部分型面较复杂的零件图,不能用平面图表示出来的,本书未作详细的剖视及相应尺寸的标注,机加工时以3D数据为准。

    3)图例中卸料板垫板及凹模垫板设计,一般对于批量小的制件,卸料板垫板及凹模垫板可以省略不用。本书各章中在卸料板上及凹模板下,都设置有卸料板垫板及凹模垫板。其作用如下:

    ①对于年产量较大而精度要求较高的制件,设计时在卸料板及四模板上设置了镶件镶拼结构,使卸料板垫板及四模垫板承受各镶件的冲击载荷作用。一般的材料选用Cr12,并经过热处理加工,使镶件在垫板上不会压出塌陷的现象。

    ②对于年产量较大而精度要求一般的制件,开始设计及制造模具时,卸料板及凹模板是没有设置镶件的。本书的图例中也设置了卸料板垫板及凹模垫板,是为了冲压到一定的批量后,卸料板的型孔及凹模刃口逐渐磨损,间隙变大,此时卸料板及四模板以定位销孔为基准,再将割镶件镶入。这时卸料板垫板及凹模垫板直接与镶入的镶件接触,不断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节省模具的成本,同样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但对于高精密的模具不大适合,因为二次加工的精度有一定的误差。

    4)每副多工位级进模必须配装有安全检测装置。有部分安全检测装置设置在模具外面的头部及尾部,也有部分安全检测装置直接设置在模具的内部。因本书的图例中,安全检测装置都设置在模具外面的头部及尾部,所以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5)本书技术要求中的主要型孔是指定位销孔、导柱孔、导套孔、凸模固定孔、凸模过孔、与凸模配合孔、各镶件配合固定孔,刃口及冲切废料过孔等。如第1章的第1.5.2节凸模.固定板(件号7)里的技术要求中指出:主要型孔采用慢走丝加工,垂直度0.002mm。其主要型孔是指定位销孔、导柱孔及凸模固定孔。

    本书图例中的零件加工方法有多种,在技术要求里说明了其中常用的一种,其余的不作详细的解说。

    本书可供从事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由陈炎嗣高级工程师主审。在本书编写过程中,陈杰红、金龙周、金欢欢等工程师参却了书稿的整理工作,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洪慎章教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的大部分级进模实例,是由台州旭瑞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担任制作,在制作和调试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我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太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金龙建

    于上海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篇冲裁多工位级进模

第1章过滤网多孔冲级进模1

11工艺分析1

12排样设计2

13模具总装图设计3

14模座设计5

141上模座5

142下模座6

15模板设计7

151凸模固定板垫板7

152凸模固定板8

153卸料板垫板9

154卸料板10

155凹模固定板11

156凹模垫板12

16模具零部件设计13

161承料板13

162承料板垫板15

163导料板16

164凸模17

165凹模18

166限位柱19

17冲压动作原理与使用情况19

171冲压动作原理19

172模具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

解决方法20

第2章铁链垫片冲孔落料一出二

级进模21

21工艺分析21

22排样设计21

23模具总装图设计22

24模座设计24

241上模座24

242下模座25

25模板设计26

251凸模固定板垫板26

252凸模固定板27

253卸料板垫板28

254卸料板29

255凹模固定板30

256凹模垫板31

26模具零部件设计32

261承料板32

262承料板垫板32

263导料板33

264凸模35

265凹模36

266导正销38

267套式顶料杆38

268限位柱38

27冲压动作原理39

第3章模内带自动送料装置的卡片

级进模40

31工艺分析40

32排样设计40

33模具总装图设计44

34模座设计45

341上模座45

342下模座46

35模板设计47

351凸模固定板垫板47

352凸模固定板48

353卸料板垫板49

354卸料板50

355凹模板51

356凹模垫板52

36模具零部件设计53

361承料板53

362承料板垫板53

363导料板54

364凸模55

365凹模57

366切断凸模挡板58

367导正销58

368套式顶料杆58

369垫圈59

3610拉料器组件59

3611限位柱62

37冲压动作原理62第2篇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

第4章厚料小弯角U形支架级进模63

41工艺分析63

42排样设计64

43模具总装图设计64

44模座及托板设计68

441上模座68

442下模座69

443上托板70

444下托板71

45模板设计72

451凸模固定板垫板72

452凸模固定板73

453卸料板垫板75

454卸料板77

455凹模板79

456弯曲凹模80

457凹模垫板81

46模具零部件设计82

461承料板82

462承料板垫板82

463导料板82

464凸模84

465凹模88

466凸模固定块89

467卸料板镶件90

468上模挡块91

469下模挡块92

4610制件顶板93

4611切断凹模挡块94

4612导向顶杆94

4613导正销95

4614等高套筒组件95

4615弹簧柱销96

4616弹簧顶板96

4617弹簧垫圈97

4618弹簧顶杆97

4619垫脚97

4620限位柱100

4621模具存放保护块101

47冲压动作原理101

第5章65Mn钢窗帘支架弹片

级进模102

51工艺分析102

52排样设计102

53模具总装图设计103

54模座设计108

541上模座108

542下模座109

55模板设计110

551凸模固定板垫板110

552凸模固定板112

553卸料板垫板114

554卸料板116

555凹模固定板118

556凹模垫板120

56模具零部件设计122

561承料板122

562承料板垫板122

563导料板123

564凸模124

565凹模129

566顶块132

567导正销134

568顶杆135

569导向顶杆136

5610弹簧垫圈136

5611限位柱137

57 冲压动作原理137

第6章非对称异形爪件级进模138

61工艺分析138

62排样设计139

63模具总装图设计139

64模座及托板设计142

641上模座142

642下模座143

643下托板144

65模板设计145

651凸模固定板垫板145

652凸模固定板146

653卸料板垫板147

654卸料板148

655凹模固定板149

656凹模垫板150

66模具零部件设计151

661下垫脚151

662内导料板151

663凸模152

664凹模155

665侧刃挡块159

666导正销160

667导向顶杆160

668废料切刀160

669限位柱161

67冲压动作原理161

第7章冲裁压包多向弯曲扣件

级进模162

71工艺分析162

72排样设计163

73模具总装图设计165

74模座及托板设计167

741上模座167

742下模座168

743下托板169

75模板设计170

751凸模固定板垫板170

752凸模固定板171

753卸料板垫板172

754卸料板173

755凹模固定板174

756凹模垫板175

76模具零部件设计176

761承料板176

762导料板176

763承料板垫板177

764凸模178

765凹模181

766带料挡块185

767顶块185

768导向顶杆185

769弹簧顶杆186

7610弹簧垫圈186

7611导正销186

7612下垫脚186

7613限位柱187

77冲压动作原理187

第8章管子卡箍多工位级进模188

81工艺分析188

82排样设计189

83模具总装图设计191

84模座及托板设计195

841上模座195

842下模座196

843下托板197

844下垫脚198

85模板设计199

851凸模固定板垫板199

852凸模固定板202

853卸料板垫板205

854卸料板208

855凹模固定板211

856凹模垫板214

86模具零部件设计217

861凹模辅助板217

862导料板218

863承料板223

864承料板垫块223

865凸模224

866卸料板镶件229

867凹模231

868下模浮料块240

869导正销240

8610顶杆240

8611等高套筒组件241

8612套式顶料杆242

8613限位柱242

8614模具存放保护块243

87冲压动作原理243

第9章不锈钢铁链U形钩多工位

级进模244

91工艺分析244

92排样设计244

93模具总装图设计245

94模座设计247

941上模座247

942下模座248

95模板设计249

951凸模固定板垫板249

952凸模固定板250

953卸料板垫板251

954卸料板252

955凹模固定板253

956凹模垫板254

96模具零部件设计255

961承料板255

962承料板垫板255

963导料板256

964凸模257

965凹模260

966导正销262

967套式顶料杆263

968限位柱263

97冲压动作原理264

第10章带自动攻螺纹缝纫机支架

多工位级进模265

101工艺分析265

102排样设计266

103模具总装图设计268

104模座设计271

1041上模座271

1042下模座272

105模板设计273

1051衬板273

1052凸模固定板垫板274

1053凸模固定板275

1054卸料板垫板276

1055卸料板277

1056凹模板279

1057凹模垫板281

1058攻螺纹组件顶料板282

106模具零部件设计282

1061承料板282

1062导料板283

1063凸模286

1064凹模289

1065斜楔292

1066限位柱292

107冲压动作原理293第3篇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

第11章A侧管连续拉深多工位

级进模294

111工艺分析294

112排样设计295

113模具总装图设计296

114模座设计300

1141上模座300

1142下模座301

115模板设计302

1151衬板302

1152凸模固定板垫板305

1153凸模固定板308

1154卸料板垫板311

1155卸料板316

1156凹模固定板323

1157凹模垫板327

116模具零部件设计331

1161承料板331

1162导料板332

1163凸模333

1164凸模固定块336

1165滑动块339

1166凹模342

1167顶块348

1168顶杆349

1169定位套351

11610套式顶料杆351

11611导向顶杆352

11612调节螺钉353

11613内限位销353

11614顶针353

11615等高套筒组件354

11616微调凸模固定块354

11617锁紧压板356

11618调节挡块357

11619调节螺钉固定销358

11620斜楔358

11621斜楔连接块359

11622下垫脚360

11623弹簧底板363

11624限位柱364

117冲压动作原理365第4篇冲裁、成形多工位级进模

第12章高速列车零件安装板多工位

级进模366

121工艺分析366

122排样设计367

123模具总装图设计369

124模座及托板设计373

1241上模座373

1242下模座374

1243上托板375

1244下托板376

125模板设计377

1251凸模固定板垫板377

1252凸模固定板380

1253卸料板垫板383

1254卸料板386

1255凹模板389

1256凹模垫板394

1257下浮料板396

1258下浮料板垫板397

1259弹簧顶板397

126模具零部件设计399

1261承料板399

1262导料板400

1263承料板垫板402

1264凸模403

1265上垫脚409

1266下垫脚412

1267挡块414

1268弹簧顶杆415

1269导柱压板416

12610下顶块417

12611凸模固定块417

12612卸料板镶件418

12613导正销418

12614套式顶料杆419

12615弹簧垫圈420

12616快卸凸模垫块420

12617导向顶杆421

12618键422

12619限位柱422

12620模具存放保护块423

12621弹簧柱424

127冲压动作原理424

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推进,对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同样对我们的人才素质与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工电子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促进了众多的人口就业。但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是,很多初入行业的电工电子技术人员,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的统计监测却表明,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技术工人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其中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的人才缺口就高达400多万人。

秉承机械工业出版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全面进步”的出版宗旨,60多年来我们在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者资源,出版了大量的优秀畅销图书,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与欢迎。本着“提技能、促就业、惠民生”的出版理念,经过与领域内知名的优秀作者充分研讨,我们打造了“电工电子名家畅销书系”,涉及内容包括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技能入门与提高、电子技术入门与提高、自动化技术入门与提高、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家电维修实用技能等。

整合了强大的策划团队与作者团队资源,本丛书特色鲜明:①涵盖了电工、电子、家电、自动化入门等细分方向,适合多行业多领域的电工电子技术人员学习;②作者精挑细选,所有作者都是行业名家,编写的都是其最擅长的领域方向图书;③内容注重实用,讲解清晰透彻,表现形式丰富新颖;④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目标,很多内容都是作者多年亲身实践的看家本领;⑤由资深策划团队精心打磨并集中出版,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便于读者及时了解图书信息,方便读者选购。

本丛书的出版得益于业内顶尖的优秀作者的大力支持,大家经常为了图书的内容、表达等反复深入地沟通,并系统地查阅了大量的最新资料和标准,更新制作了大量的操作现场实景素材,在此也对各位电工电子名家的辛勤的劳动付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我们衷心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为广大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读者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技能、促进就业,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作为电工电子图书出版领域的领跑者,我们深知对社会、对读者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同时,我们衷心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我们联系沟通,以便为大家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好书,联系信箱为buptzjh@163.com。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笔者凭借30年的教学、科研和百余著作写作的经验,精心组织编写了本书,给出了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电子元器件学习方法、思路和众多基础知识点,引领读者从元器件起步,学好电子技术。希望本书有助您快乐而轻松地学习,天天进步。

本书学习方法提示

许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总会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情绪和学习进程,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系统地看书学习,盲目地追求快速、跳跃式阅读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系统地读书是好方法,具体讲就是先快速阅读全书,在第一次阅读中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先放在一边,不去追求第一次阅读中就能全面掌握所有知识。快速阅读第一遍后进行第二次的精读,许多第一次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自然消失。

由于本书内容主要是元器件知识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理解性特点不强,所以在学习本书时只要求通过阅读来加强记忆,但不要求死记硬背,阅读后没有记住也没关系,在遇到问题时能知道相关知识在哪里能找到,再去复习性阅读,这样学习轻松、无负担,且快乐和快捷。

本书阅读特色和写作特点

人性化写作方式所谓人性化写作是以初学者为本,减轻读者阅读负担,提高阅读效率的崭新写作方式。

在充分研究和考虑电子技术类图书的学习要素后,运用写作技巧及错版技巧,消除视觉疲劳,实现高效阅读。个性化写作风格迎得好评如潮从回馈的读者意见看,本人写作风格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喜好,好评如潮:

太棒了;慕名而来;买了您好多书,现在还想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的第一感觉是感激;这在课堂是学不到的;给了我这个新手的巨大帮助;与您的书是“相见恨晚”;是您的伟大思想和伟大作品成就了我;只三言两语,便如拨云见日,轻松地捅破了“窗户纸”,而且还是在“轻松”的感觉中完成的。以前是事倍功半,而现在是事半功倍等。为了读者的人性化阅读,本书不仅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做了科学研究和精心的策划,以知识点渐进方式分层次推进,对重要内容强化了细节,力求使读者读了能懂,能够掌握和了解百种电子元器件知识。

本书核心内容提示

本书讲解了各大类共百种元器件知识点,各章节核心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下。第1章电子技术学习内容和“我的500”行动强化版通过本章可以了解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本章内容要求快速阅读。对于“我的500”行动,要求阅读同时能迅速行动起来。第2章电阻器和电容器详细讲述了电阻器和电容器知识点,电阻器和电容器是电子电路中使用量最多的元件,必须深入掌握。第3章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和晶体管讲解了电感器类、变压器类和二极管、晶体管类几十种元器件,它们都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除一些专用二极管外,要求掌握其他元器件知识点。第4章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管和集成电路详细讲述了场效应晶体管基础知识,介绍了显像管知识。场效应晶体管是放大类器件,电子电路中的电信号都是这类元器件完成放大任务的,必须掌握。集成电路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字电器也大量应用,通过本章内容可以熟悉和了解集成电路和数字显示器件等基础知识。第5章晶闸管、电脑接插件、话筒和扬声器接插件是电子电器间和电路板之间的重要连接元器件,开关件是重要的电路控制元器件,通过本章学习可以了解音频和视频电子电器、电脑中各类接插件、开关件和基础知识。第6章百种元器件引脚极性识别方法本章介绍了百种电子电器中的电子元器件,通过本章学习可以扩展读者的知识面。

本人情况简介

本人从事电子技术类写作近30年,一直追求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加之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努力写作,取得了读者的认可。

其一,笔风令读者喜好,用简单的语句讲述复杂的问题,这是读者最为喜欢的特点。

其二,百本著作的理想已经实现,多套畅销书的梦想也已成功实现。

其三,依据“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本人在电子类图书销售总册数和总码洋两项指标中个人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

网络交流平台

自5年前开通QQ实时辅导以来,回答了数以千计读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于读者数量日益庞大,一对一的回答越加困难,加上应广大读者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本人已与国内知名电子类网站——与非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全国第一家以电子技术基础为特色的大型空中课堂平台,即“古木电子社区”。读者请直接进入www.gumu.eefocus.com,我们在网络社区中见。

社区设有读者提问专栏等,其中“我的500”为创新型成才平台,欢迎更多有志人士加入新型的成才通道。希望广大朋友在这一网络平台中轻松学习,快乐成长,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走向成功!

社区即将设置全国首个“竞争性学习、测试和定级”平台,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关心和参与这项创新型的电子技术学习平台的建设。

胡维保、陈政社、胡松、李萌、王伟、彭清平、葛子斌、张炜、商桑、姜江、蔡月红、陈月香、陈晓社、金玉华、张炜、江波和邱水琴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江苏大学胡斌

2013年盛夏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电子技术学习内容和“我的500”行动强化版1

11实战学习熟悉的日常电路1

111音乐门铃电路的感性认识1

112初步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全过程和思路方法3

113电路是如何分析的4

114元器件特性对电路分析的作用4

115负载与负载识别方法6

12初学者感性认识电子技术7

121从二分频音箱看电子技术7

122初学者尝试分析二分频扬声器电路工作原理8

123二分频扬声器电路故障分析10

124故障修理教你第一招11

13电子技术入门学习内容12

131电子技术入门学习内容14

132电子元器件知识学习内容16

133识别电子元器件18

134掌握元器件主要特性20

135元器件是故障检修关键要素21

14详细解读常用元器件电路符号中识图信息23

141元器件电路符号识图信息作用23

142电阻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3

143可变电阻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4

144电位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5

145电容器电路符号中识图信息25

146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5

147电感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6

148变压器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7

149二极管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7

1410晶体管电路符号识图信息28

15“我的500”行动成才的“良方+绝招”30

151“我的500”行动核心内容30

152培养习惯和心理暗示31

153勤于思考和记录学习轨迹33

154踏实行动从现在开始35

155“我的500”行动动态36

第2章电阻器和电容器41

21普通电阻器41

211普通电阻器种类及外形特征41

212电阻器参数标注及识别方法43

213电阻器主要特性47

214普通电阻器修复方法和选用原则47

22可变电阻器和电位器48

221可变电阻器48

222电位器51

23敏感电阻器和其他电阻器55

231敏感电阻器55

232熔断电阻器56

233超低阻值电阻器和0欧姆电阻器57

24排阻59

241排阻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59

242排阻内部电路和排阻阻值识别方法60

25电容器63

251电容器种类和外形特征63

252电容器主要参数和识别方法66

253电容器主要特性68

254电容器选配和更换方法72

26铝电解电容器特别讲解74

261工频电源电路滤波电容器设计参考74

262开关电源电路滤波电容器75

263多引脚高频铝电解电容77

264高分子聚合物固体铝电解电容器79

265电容器损耗81

266电容器ESR83

267电容器ESL86

268电容器的漏电流87

269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和时间常数88

2610电容器纹波电压和纹波电流88

2611电容器的Q值89

2612电容器的温度系数90

第3章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和晶体管91

31电感器91

311电感器种类和外形特征91

312电感器主要参数、标注方法和识别方法93

313电感器主要特性94

314电感器修整和选配方法96

32变压器基础知识97

321变压器种类及外形特征97

322变压器结构和工作原理98

323变压器常用参数及标注方法99

324变压器主要特性100

325变压器修理方法和选配原则101

33二极管101

331二极管种类及外形特征102

332二极管导通和截止工作状态102

333二极管主要参数104

334二极管主要特性105

335二极管选配和更换方法107

336桥堆及半桥堆108

34稳压二极管109

341稳压二极管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110

342稳压二极管主要参数、重要特性和选配方法111

35发光二极管和光敏管112

351发光二极管种类、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112

352发光二极管主要特性和选配方法113

353红外发光二极管114

36晶体管114

361晶体管种类和外形特征114

362晶体管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117

363晶体管截止、放大和饱和三种状态119

364晶体管主要参数121

365晶体管主要特性122

366晶体管选配和更换操作方法124

第4章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管和集成电路126

41场效应晶体管126

411场效应晶体管种类及外形特征126

412场效应晶体管电路符号及工作原理128

413场效应晶体管主要特性131

414场效应晶体管主要参数133

42电子管134

421电子管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135

422电子管结构和工作原理136

423电子管主要特性和参数137

43集成电路138

431集成电路种类和外形特征138

432集成电路的电路符号140

433集成电路主要参数及运用140

434集成电路资料141

44低压差线性稳压器集成电路特别讲解145

441低压差线性稳压器集成电路工作原理145

442固定型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147

443调节型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典型应用电路147

4445引脚调节型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48

445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并联运用电路149

446负电压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50

447带电源显示的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51

448双路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51

4493路(1LDO+2DCDC)输出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53

44104路输出(2LDO+2DCDC)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154

4411低压差稳压器集成电路主要参数156

4412低压差稳压器与开关稳压器比较157

4413稳压器分类157

4414ULDO稳压器158

4415稳压器调整管类型和输入、输出电容159

4416低压差稳压器4种应用类型160

45集成电路选配、更换和拆卸方法161

451普通集成电路选配、更换和拆卸方法161

452贴片集成电路拆卸和装配的方法163

453双层铜箔电路板上集成电路拆卸和装配的方法164

第5章晶闸管、电脑接插件、传声器和扬声器166

51晶闸管166

511晶闸管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166

512普通晶闸管169

513门极关断晶闸管172

514逆导晶闸管173

515其他晶闸管174

52电脑接插件174

521电脑接口174

522电脑主板179

523电脑主板CPU接插槽181

524电脑主板扩展插槽182

53传声器和扬声器186

531驻极体电容传声器186

532动圈式传声器188

533扬声器188

第6章百种元器件引脚极性识别方法191

61电阻类元器件引脚识别方法191

611排阻共用端识别方法和两种引脚排序识别方法191

612四种可变电阻器引脚识别方法193

613二种电位器引脚识别方法194

62电容类元器件引脚识别方法195

621多种有极性电解电容器正负引脚识别方法195

622三种微调电容器引脚识别方法197

623四种可变电容器引脚识别方法198

63磁棒天线线圈和扬声器引脚识别方法200

631磁棒天线线圈引脚识别方法200

632扬声器引脚识别方法200

64二极管引脚识别方法201

641四种普通二极管引脚识别方法201

642七种发光二极管引脚极性识别方法202

643红外发光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引脚识别方法204

644快恢复和超快恢复二极管、恒流二极管和变阻二极管引脚识别方法205

65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6

651国产金属封装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6

652国产塑料封装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7

653国产微型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8

654进口半导体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8

655贴片晶体管引脚识别方法208

66集成电路引脚识别方法209

661两种单列直插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209

662三种类型双列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212

663四列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213

664金属封装和反向分布集成电路引脚分布规律及识别方法214

67其他元器件引脚识别方法215

671石英晶振和陶瓷滤波器引脚识别方法215

672两种驻极体电容传声器引脚识别方法215

673直流有刷电动机引脚、转速、转向和稳速类型识别方法216

674波段开关引脚识别方法、双声道插头和插座引脚识别方法217

第1章LED照明产品基础知识1

11LED的发展史及应用1

12LED发光原理2

13白光LED实现方法3

14LED的封装5

15LED的技术指标9

16LED应用注意事项10

17LED芯片的简介16

18常用LED封装参数简介18

 

第2章LED射灯的设计27

21MR16 LED射灯的设计27

22PAR灯的设计33

23LED面板灯的设计40

24LED轨道灯的设计48

 

第3章LED球泡灯的设计52

31LED照明灯具的基础知识52

32散热器的选择54

33光源的选择57

34PC罩的选择62

35电源的选择62

3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64

37产品检验要求66

38LED球泡灯的安装70

 

第4章LED日光灯的设计72

41LED日光灯的基础知识72

42散热器的选择76

43光源的选择77

44PC罩的选择80

45电源的选择80

4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84

47产品检验要求85

48LED日光灯的安装87

 

第5章LED筒灯的设计91

51LED筒灯的基础知识91

52散热器的选择96

53光源的选择98

54扩散罩的选择100

55电源的选择101

5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104

57产品检验要求106

58LED筒灯的安装108

 

第6章LED吸顶灯的设计111

61LED吸顶灯的基础知识111

62散热器(底盘)的选择113

63光源的选择114

64PC罩的选择115

65电源的选择116

6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118

67产品检验要求120

68LED吸顶灯的安装121

 

第7章LED路灯的设计124

71道路照明的基础知识124

72散热器的选择128

73光源的选择130

74透镜的选择132

75电源的选择136

7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138

77产品检验要求139

78LED路灯的安装142

 

第8章LED隧道灯的设计145

81隧道照明的基础知识145

82散热器的选择147

83光源的选择150

84透镜的选择151

85电源的选择152

86组装流程及注意事项152

87产品检验要求154

88LED隧道灯的安装155

 

第9章LED景观灯电路设计157

91LED点光源157

92LED硬灯条166

93LED模组171

94LED数码管177

95LED灯带186

 

第10章LED照明产品国内认证及国际认证198

101LED产品的节能认证198

102LED产品的CCC认证200

103欧盟认证简介203

104美国认证简介205

105日本认证简介206

106各国认证的区别207

 

参考文献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