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韵雍容
“韵”兴起的时代正是文人在书法史上展露头角并成为主角的时代,“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书法由此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宏扬,而最合适的载体就是行书、行草书。
行书、行草与讲究“法”的楷、讲究“意”的草不同,它有着最丰富的细微变化。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堪称“韵”之典范。
晋人尚韵
韵,神韵,气韵,所说晋人尚韵大多指的是二王所开创的行书,行书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而这种中和美更能体现在作品的风韵与神采。
世人所熟知的兰亭序正是给人以这种从容的感觉,只要说起兰亭序都要说上一句气韵生动,此四字说出容易,试问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大作真正得此四字也?而兰亭序不但从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鸣,此晋人尚韵之谓也。
书法的韵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它包含的意义很多: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一个人的心胸气度。
韵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儒家的思想和佛家哲理或许正与书法当中的韵暗合。而唐风则相对法则明朗。
唐风古法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晋韵、唐法、宋意
晋韵与宋意重于主观感受;唐法偏于客观的艺术技巧。
晋韵的代表王羲之与宋意的代表黄庭坚,应该说是比较接近的。现代说黄庭坚反叛了魏晋风度及晋韵,其根据何在?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重主观的共性上,宋意与黄庭坚突破了魏晋人强调儒雅强调含蓄的时代色彩,而更多地注入了宋时文人不羁的狂放的个性。魏晋更偏于自然流露,宋人的“意”主观追求抒情的意趣较浓。黄庭坚的雄强肆张,正是宋意主观抒情追求中的一个最成功的典范。这种雄强肆张给人的强烈感受,在同代的蔡襄和前代的二王都是不具备的。它带上了黄庭坚本人的无拘无束的色彩,成为巩固黄庭坚作为开拓性代表书家地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