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鼓浪屿
鼓浪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46
  • 关注人气: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团结 勤奋 求实 进取——厦门滨北小学生的“戒尺”

(2016-09-28 23:51:04)
标签:

杂谈

育儿

健康

教育

文化

分类: 随笔漫谈
    郭沫若小时候读书,和同伴趁老师外出,到书塾隔壁的桃园里偷了桃子。园主告到老师那儿,老师没有用戒尺,而是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给他们出了道题——对对子:
    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为谁?
    郭沫若一看,晓得老师已经知道事情全部了,灵机一动,对了下联认错:
    他年进蟾宫折桂,必定是我!
    ——还要用戒尺吗?老先生眯着眼睛偷着乐了……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看来这戒尺的使用还真的有些讲究。它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今天的人不用它自有不用它的道理。
    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中,讲了弗洛斯特女士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看来,戒尺这东西不坏。
 
    团结 勤奋 求实 进取
    厦门滨北小学发给新生的礼物——“戒尺”:
团结 <wbr>勤奋 <wbr>求实 <wbr>进取——厦门滨北小学生的“戒尺”
孩子们很珍惜
——在“戒尺”的背面小心翼翼的粘上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字条
    八月底,厦门滨北小学新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每人都得到了上图这样一件礼物——上面的字样是用“烙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礼物虽小,意义非凡——给孩子们打上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校训,也是座右铭。
    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循善诱”一词的近义词又有“谆谆教导”和“诲人不倦”等。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道理,长知识——使之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滨北小学深谙一个道理——青少年教育,不是打骂教育,而是启蒙教育。
    学校禁止打骂,但非常巧妙的告诫孩子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据说,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偷东西,会撒谎。这也是一种“成功”,一种满足。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我们当初“打”的目的吧?当然,恰到好处的“打”有时候也是可行的,这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开学至今,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滨北小学的教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班级值日生搞卫生,老师会跟随在场。每次搞卫生都有评比结果,各组的达标情况一到五,以五星分级当日皆有结论。小组中表现出色的孩子会得到格外的奖励——如一把折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随时发现“旁枝侧节”并及时加以修正,以使佳卉秀林更加妖娆,令栋梁之才茁壮成长。小孩子有自己的自尊,他们犯了错误,有时候心里很后悔、很害怕,就怕别人知道。小孩子贪玩,布置的作业常常会忘之脑后,班主任及各科老师都会在放学后题外在家长群里注明“某日某科作业内容”,令家长一目了然;科任老师除了每天批改学生作业之外,还会在家长群中提示每个孩子的作业情况。好的,加以表扬;不好的也让家长知道并督促孩子改正(老师会在次日再次检查孩子的作业。如遇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作业的,则老师会要求孩子放学后留校改写作业,直至老师认可后方可离校。)。
    每周末,家长们还可以在家长群中看到班主任的《一周小结》……这些隐含于戒尺之外的管理方式,无端的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他们仍然没有任何怨言的默默奉献着。
    从孩子们的言行中,做家长的也能深切的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师生情谊。
    有一把纪念品的戒尺放在学生的铅笔盒里,又有一把无形的戒尺放在老师的心上——滨北小学在教学相长上可谓匠心独具。感动了孩子,更感动着家长。只要事关孩子成长的,家长们无不热烈响应,大力支持——很多家长都成为了孩子班级里的业余帮手:从业余兴趣小组的“闽南民居”讲座,到读书辅导员,一年级一班的课外辅导工作以每周一堂课的方式让家长们从国庆节前,排班到了春节前……如果不是有一份感动留在心间,这么多家长的热情哪里来?!
    我们知道,无论学业抑或工作和接人待物,不能没有“戒”;更不能没有“尺”,所谓“分寸”是教化出来的。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时候如果迎头受到呵斥、责打,本就脆弱的心极易遭遇“摧毁”的挫伤。甚至“破罐子破摔”的逆反行为。而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以及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为孩子们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礼貌待人、认真做事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从小就拥有一颗利乐有情、关爱苍生的善心;拥有积极向上,立志成为栋梁之才的凌云壮志。
 
注:

    戒尺,旧社会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

    从前的戒尺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大智度论卷二说,六欲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暗示保留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除生、死之外只留耳、目、口、鼻——用心听讲、认真学习)、厚五分(少一分调皮)、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在戒尺的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仪节中使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