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陕西十大怪

标签:
民间祭祀文化历史陕西十大怪收藏 |
分类: ☆历史存档☆ |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陕西的面条可不是一般的面条,就像陕西人一样实实在在,陕西的婆姨各个都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
如果在家连一碗面条都做不好的话,这样的女孩子嫁出去几率,起码要下降五十个百分点。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陕西面条与外地的面条比起来,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面条,而其他的面条只能称为“面丝”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外来血统的面条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陕西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传说在先秦,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由于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都是做锅盔此行中的能手。
锅盔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锅盔的大可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到的。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麦面精粉,压杠和面,浅锅慢火烘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在陕西,烙制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 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约在七八十公分,锅盖隆起……烙好的锅盔就锅盖一般大小模样。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 (今宝鸡一带)。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饧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用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压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
下一道工序——烙馍。 烙馍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一般人烙制会因为没有掌握好火候,不是没有熟透,就是烙糊。烙制锅盔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的,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不愧有陕西十大怪的美名。
烧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当年上好的麦秸。如今,人们做饭大多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气了,所以,就很难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麦香味道。
锅盔另一个作用就是外婆给外孙贺满月赠送礼品。在陕西,小孩子满月时候,外婆都会精心给外孙子烙制小锅盔,然后用白线扎上守岁的钱,穿过中间的孔,挂在外孙的脖子上。这里面有着对外孙子的最真诚的祝愿!
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多都推举长江流域的四川和湖南。然而,陕西人吃辣的水准也是当仁不让的。长江流域的辣椒是火辣的,而陕西的辣椒则属香辣,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点恐怕川人和湘人都无法达到。陕西人有嗜辣如命的喜好,是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秋后,人们在辣椒收获之后,用针线把辣椒一个个串起来,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因此,秋后在农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总是悬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如果谁家的辣椒挂的越多,则证明了这家人必然是红火、富裕的人家了。有时候,去相亲姑娘们总是爱瞅一瞅屋檐下的辣椒,以此来断定未来婆家的家境状况如何。
平时,陕西人家如果来客,没有酒肉款待客人都可以原谅,但吃饭时没有辣椒,必然会遭到客人不满和讥讽。他们必然见人就嘟嘟囔囔:“这家人太啬皮咧!也真会过日子,吃饭连个辣子都没有。”
先将辣椒风干;之后,然后剪成大约1.5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放入加了少许的热油锅中加热、焙干 (掌握火候特别重要,如果火候过大,那么辣椒的色泽就会发黑,口感也会发苦;火候小了的话,不脆,很难捣碎,而且没有香味);辣椒出锅后,放入铁制的罐中,用铁制杵细细捣碎成为粉末状。(当然不要太细——会影响口感。如今,街头小贩用搅馅机搅出来辣椒面早已失去原有本色)。辣椒成面后,用玻璃瓶密闭封存。食用时,先把辣椒拌一点盐面,然后再将菜子油在铁锅中加热到七八分热,将热油浇在辣椒面上,一边浇油,一边搅拌,(油温要求很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辣椒油的效果)。辣椒油冷却后就可以食用了。
纯粹的陕西人是离不开辣椒油,不仅是在吃面条时候,尤其是用锅盔和馒头直接夹着辣椒食用。当冒着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掰开以后,夹上几勺红艳艳的辣椒油以后。闭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香辣的感觉,直冲头顶,怎一个“爽”字了得!
(“ 闲传”,当地口音“Hán
Chuán”——说闲话的意思)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老碗在普通饭碗中,绝对是家族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老碗,产地耀县,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老碗表面粗圹。但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
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可盛一般吃饭碗的七八个之。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省事——一次盛够,绝不再来二回;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享受美食的南方人来说,陕西人吃饭显得豪爽和洒脱了许多。入冬,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过着悠闲而自在的生活……是上天对三秦儿女的恩赐!
如今生活好了,人们平时吃的零、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
当您漫步在陕西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是陕西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陕西地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这一方小小的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且头发不致被风吹乱;外劳作,手帕还可以檫汗抹灰,既实惠又美观。
由于以前生活窘困,人们没有钱来卖美丽的帽子。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 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陕西人把这叫做“糊葺”,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人工。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也成就了子孙几代的庇护所。由于房间的面积小,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陕西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每当回到老家,看到那仅有的几座半边的房子,就会让我缅怀过去的岁月。
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另因陕西姑娘比较传统和守旧,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由于陕西姑娘多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姑娘 自古就有不对外的传统,很少和外地人通婚。在陕西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偏多的人家遭遇“姑娘高价卖”的窘境,才迫不得已从到外地找一个媳妇……
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己我的享受。
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入眠。故此,陕西人亲切地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比较扁平较多。有人考证,怀疑那扁平的后脑勺和其祖先枕着砖头的睡觉有关系。
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着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秦腔多表现我国历史上忠奸斗争、反压迫、 反侵略等题材。秦腔音乐更是反映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在陕西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如果有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养分。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
”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秦腔的唱腔 (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要求用真嗓音演唱,始终保持着原始、豪放的特点)、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因此,秦腔也称“乱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听秦腔,尤其“黑头”出场——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当秦腔那激扬的旋律在广袤的上空回荡,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当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批上红绸缎,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热烈的气氛中,高潮跌宕起伏,连续不断……
全国解放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在脸谱 (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如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而油灯不掉、不洒、不灭。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黄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秦腔还是多个剧种的鼻祖。她分为东西两路:向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可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如今,陕西十大怪有的正在消失,能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
歌谣: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歌谣: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
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歌谣: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正宗的陕西油泼辣椒做法:
第四怪:盆碗分不开
歌谣: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
歌谣: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檫手抹汗更实在。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歌谣: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可不是“豆腐渣”工程。这是陕西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是不开的。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歌谣: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第八怪:凳子不坐蹲起来
歌谣:老陕脾气真古怪,有櫈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歌谣: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
第十怪:秦腔吼起来
歌谣: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秦腔是下里巴人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人心中豪迈至极;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
后一篇:贻害他人者——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