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鼓浪屿
鼓浪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46
  • 关注人气: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虢镇

(2016-07-13 15:57:42)
标签:

文化

旅游

it

图片

教育

分类: 七彩阳光

    虢镇——这个名字从商末周初沿用至今;它曾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城垣之一;它的地下有三千年来从未迁移的古代城池……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这是唐天宝十二年大诗人李白在其《相和歌辞·凤台曲》中对虢镇及其南部的凤女台风景的描写。

    与李白同样被虢镇美景所醉的,还有岑参。他在其《秦岭微雨》中写道:“昨夜云际宿,且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晴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这是岑参在虢镇渭河南秦岭中遇雨时的情景……

    说到虢镇,宝鸡人自然会想到对它的亲切读音“guǐ zhèn”,并不是因为什么神鬼传说,而是本地方言发音的所致。

走进我国唯一没有迁移过的古城——虢镇

    中华瑰宝出西虢

    虢 (guó )《辞海:“古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 767年为郑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宝鸡东,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公元前 687年为秦所灭。北虢建都上阳 (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 )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

    说说西虢的由来。《左传》载:“虢仲,虢叔,王季子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周灭商后,武王大封诸侯,因虢仲功勋卓著,又是王叔和托孤大臣,所以武王将周朝京都的门户,宝鸡一带的土地分给了虢仲,肩负起了护卫国都、防御戎狄(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使命,史称西虢,国都设在今天的虢镇城内,而虢镇因西虢在这里建城故得名。

    作为姓氏,“虢”在古代就已有之。

    周朝末年周幽王有个官员叫虢石夫,“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是因他而起。

    据载,湖南省望城县现有姓虢的大概两万多人。关于姓氏来源,当地人口口相传,他们的姓氏源于古代虢国,是从陕西一个叫“虢镇”的地方迁到保康的,而朝廷没落后,虢姓三兄弟避难分家,各自取了一块锅的一角,期待日后相聚。三兄弟隐居时,改姓“郭”“葛”等。

    虢镇,建城3100多年,给后世留下许多珍贵文物。

    “中国第一文物”陈仓石鼓《宝鸡县志》祠祀卷七的12页载:“东石鼓寺在石鼻城(今魏家崖村)内”;

虢镇

    最令人称道的是虢镇从未迁移。“城池基址下,3000多年历经修葺所保留的建筑痕迹,形成了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有价值的古城垣发展史的教科书。”据史料记载,我国除虢镇以外的古城,由于水涝、干旱、战乱等其他因素,都经过多次的迁移,使其城垣史出现了断层。例如,西安就有五次迁移,洛阳迁过四次,北京迁过三次,但是虢镇古城自建成至今,3000多年来从未迁移。

    与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四大国宝之一的虢季子白盘,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1978年在虢镇城东约三公里的太公庙发现的秦公镈,它不仅音域宽广,而且铭有135个字,记录下了春秋时秦国的许多大事,成为秦国史研究的重要的青铜重器,也誉为近年来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古城故事今犹在

    土生土长的虢镇人蒋五宝对虢镇做过多年的专门研究:旧时候的虢镇,指的是东至东门(现铁牛庙),西至西关(现电影院),南至南门(现广播站与武装部交汇处),北至北门(现招待所北墙处),从西虢建都到1955年,虢镇是东西长1200米,南北长700米的古城。

虢镇“四最”

    据《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史料记载,虢镇城垣创建于上朝中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早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等地城垣,可算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的城垣之一

    据《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记载,虢镇在商末周代建成以来,周、春秋时期称为虢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金时名为虢县,元、明、清至今被称为虢镇,自取“虢”以后沿用3000多年从未更改过。而其他地方都因各种原因,经过数次更改,以北京为例,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城,称蓟。辽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曾改称为北平、北京,而虢镇却一直为此名,可以说是中国沿用旧地名时间最长的地方

    “城临水、地势高、物产足、商贸业发达,这就是虢镇又一最,选址最好。”

虢镇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面积最大的二层河滩阶地的南段。南临渭水,北依周原,扼川、汉交通咽喉,守隆秦运输枢纽,又兼河溪绕城,三面临空,极易防守,加上周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具备各种建筑城垣的条件。而虢镇几千年来繁荣不改,与其得天独厚的城址优势是分不开的。

    文化遗存待开发

虢镇

    “四月八”城隍庙会,外地人用“虢镇城 ,五里长,江湖茶会摆两厢;七步曲子八步戏,歌声飞过秦岭去。”的顺口溜表达这一热闹的景象。

    据《中国神仙传》、《民间500神》等书记载,城隍的级别与所在地官员相当,县级着县官服饰,府级着知府服饰,像西安这样的大都市也不过着丞相的服饰,而虢镇的城隍竟然着的是天子的服饰。

    据当地的老人讲,虢镇虽然不大,但总管西部,各地的城隍都归他辖制。由于虢镇城隍的等级高、影响大,祭祀活动也很隆重,因此形成了陕西西部规模最大的庙会。

    虢镇的“四月八”庙会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至唐、宋达到鼎盛。陕、甘、宁、川的人们都会涌到这里赶会。大街上的大戏、乱弹、灯影、木偶、杂技等文艺团体达数十家,各类节目的演出从傍晚“闹”到天亮,犹如西方的狂欢节。

虢镇

虢镇

    在《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陈仓区的吹箫引凤姜马察回、银器制作等许多风俗、艺术和技艺位列其中,一个个鲜活的文化遗产亟须传承,一个个能够让3000年古城继续它的传奇的文化符号,需要重获新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