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斗牛图 戴嵩
册页 绢本
水墨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混弟子,韩混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其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贵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斡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鬃毛,传神生动地画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常规、生意盎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
人物御龙图
帛画墨笔设色
此图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战国楚墓,是一幅描绘墓主人御龙升天的铭旌。帛画顶端裹一细竹杆,并系丝绳,可以举挂。画面描绘一身着广袖长袍、头系峨冠、腰佩长剑的男子手驾龙舟,邀游天宇,飘飘然迎风而行的形象。男子有胡须,身材修长,神情潇洒自若,其上方有华盖。龙尾立一昂首呜叫的仙鹤,龙身下画一尾游动的鲤鱼。画中人物形象写实,比例准确,线条转曲流畅,兼用淡彩渲染,以突出其神采风貌。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绦带的刻画,更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
百马图
这卷绘有九十五匹神态各异的马,四十一位圉人,是一幅画马杰作。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包括浴马、放马、驯马、喂马及最后的梳理整装几个过程。画家以高超的技艺将马的各种姿态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或腾或倚,或酽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跋,踢驰跳跃,奔逐戏乐,毫端万状,岑极生动。马皆以墨笔勾画,然后敷色晕染。马尾鬃毛墨线细写,质感蓬松。全卷气势磅礴,神韵飞扬,让人叹为观止,可见韦偃画马风范。
照夜白图
卷纸本水墨
韩斡(约710--约780),唐代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少时为酒店雇工,收酒钱于王维家,戏画地为人马,维奇之,乃岁与钱二万,使习画十余年而艺成。天宝(742~755)初,召入供奉,官至太府侍丞。擅画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画马,师曹霸,重视写生。能摆脱“螭体龙形”的陈旧形式,而着重描绘风采神态。内厩名马如“玉花骢”“照夜白”及岐薛宁申王之骏马等、 悉图之,遂为“古今独步”。传世作品有《牧马图》、《照夜白图》。此图中的照夜白是韩斡于唐天宝年间所画的 唐玄宗最喜爱的一匹名马。图中被拴在马柱上的照夜白仰首嘶鸣,奋蹄欲奔,神情激昂,充满生命的动感。马的体态肥壮矫健,唐韵十足。据专家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图后上有南唐后主李煜所题“韩斡照夜白”六字,又有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所题“彦远”二字。卷前有何子湮、吴说题首。卷后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潜等十一人题跋。
五牛图 韩混
长卷纸本设色
韩混(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两江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封晋国公,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画,书学张旭,画学陆探微。擅画田家风俗,尤以画牛马最佳。《五牛图》为其传世名画。 此图一牛居中为正面,透视精确,其余四头侧面,形态不一。或俯首吃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顾舐舌,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该图为白麻纸本,是流传唐画中仅见。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轻淡而稳重,十分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后人称之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卷上无作者名款,本幅及后纸有赵孟烦、孙克表、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东丹王出行图
卷绢本设色
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李赞华所画的一件精品。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亦各有不同;马匹矫健、丰肥;东丹王神情忧郁,若有所思,正合其弃辽投唐后的处境。人马描绘技法绝佳,构图亦极精妙。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898--936),契丹人,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长子,封东丹王,投后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原契丹名为耶律倍),后被明宗养子遣人杀害。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