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骤雨。次日早上,裕华路——体育大街立交桥面上依旧汪洋一片,这个三层的立交桥最下面的机动车通道被淹了,下雨时有不知深浅的司机驶入,结果是“熄火-被困”。8月1日,桥南北各派一辆电力抢修车排水一整天。
8月1日的《燕赵晚报》报道,“截至昨晚19点30分”,这场雨使“市内10座立交桥积水断交”。

每临暴雨,城区被淹,早已司空见惯,但我们却熟视无睹。
时下,我们的城市化进程简直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一个个光鲜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伫立在人们眼前时,其基础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不能不令人如坐针毡。
我们知道,城市建设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城市排水系统和高楼大厦、立交桥高速路相比,确实缺少“形象”。因为深埋地下的排水管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给“城市形象”添不了多少分。但它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随着各种极端天气增多,城市面临的灾害考验有逐步升级的趋势。百年不遇的大雨发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城市建设者在防灾体系上的投入打不起折扣。如果我们忽视了它,它就会百分之百演变成一场灾难。
排涝系统和消防通道这类违反城市建设规律的现象因何“被忽视”?那些“建设者”和管理者们都心知肚明——“富丽堂皇”的城建“成果”=政绩!如果踏踏实实地顾及长远利益,那些政绩就不会立竿见影!——这对那些一门心思追求升官发财梦的官儿们而言,是“得不偿失”和“费力不讨好”的。于是,花架子工程也就随处可见,投入巨资的项目用了一年半载即拆除重建也不新鲜,成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就这样化为乌有,决策者毫不心疼,伤心的只有眼巴巴的老百姓。
在这么一种滞后的城市配套意识和投入的状况下,遇到灾害时,所谓的“采取得力措施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等便成为了某些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再次捞取个人政绩的机会,俨然成了受灾群众的大救星。甚至于南京的爆炸都有事先的“应急预案”在那里“时刻准备着”,真是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