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源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见《礼记?大学》。相传说为曾子所作,也有说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八条目”。其中心就是“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意说是: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应该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由此可见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也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最为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成就者寡,失望者众。于是,儒家又搬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理念宽慰和疏导这些失意者的心态。后世则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达观处世态度是互为补充的一个思想体系,在以“修身、齐家、治国”的中华文化系统中,把“独善”的“修身”做为基点与核心。这里的“独善”就是“克已”,“修身”是个人品德、操行的完善。(也可以说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基础。)
另一方面讲,人总是希望为自己争取利益的,然而利益的获得首先是有条件的。当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好处的时候,他自己才能得到利益。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利益关系的一种思想主张的延伸,与孔子所提出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利及人”这句话体现着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这句话一直到现代社会,还被很多人奉为经营至宝,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类的影响之巨大。
注解:
岂:怎能
名传世:名-名望、名誉;传世-流传于世;
作事:为人 做事
惟思:只有想到
利及人:利-惠;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