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历史存档☆ |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周立权、朱国亮、王大千)
甘肃:检出问题奶粉产自青海
记者7月4日从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他们在三份接受委托人送检的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甘肃质检部门立即通知相关省份进行调查。
据甘肃省质监局介绍,6月25日,甘肃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接受委托人刘西平送检的三份奶粉样品,要求检测三聚氰胺一项指标。这三份奶粉样品均用无色自封塑料袋包装,每份100克,上面加贴白色小纸片,用圆珠笔分别写着“样品1”“样品2”等字样。
甘肃质检部门检验发现,三份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215mg/kg、1397mg/kg、323mg/kg,分别超出限量值标准86%、559%、130%。
甘肃省质监局副局长王忠习介绍,这三份包装异常、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样品引起了甘肃质监局的怀疑,随即利用当事人取质检报告的机会,对刘西平进行了调查,并移交兰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同时将情况上报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
刘西平交代,他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垣乳制品厂业务员,问题奶粉就存放在这个厂附近的村子里,供货商为一姓周的陕西人。
甘肃省质监局随即向陕西省、青海省质监局发函,请求协助调查。
王忠习介绍,目前,青海省质监部门已查获这批问题奶粉,约38吨,青海质监局也检出这批奶粉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嫌疑人刘西平于7月3日被移交青海方面。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很有可能是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过去尚未完全销毁的“三鹿问题奶粉”进行加工、销售,不在本省而在外省检测三聚氰胺含量,目的是为了根据三聚氰胺的含量进行调兑。
甘肃省质检部门要求本省各地加大对奶粉的抽查力度,严防问题奶粉进入市场。据刘西平交代,他所在的东垣乳制品厂生产东垣牌奶粉,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少量在青海本地销售。
青海:记者追踪问题奶粉遭遇困难
记者从青海省一份内部通报上了解到:7月3日,海东地区公安机关根据甘肃省提供的线索,协助质监部门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垣乳品厂问题奶粉进行了查封。
警方初查,民和县东垣乳品厂于近期分别从河北等地购进奶粉原材料58吨,其中从河北购进原材料38吨,从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
记者了解,东垣乳品厂法人代表、厂长刘战峰,男,54岁,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办乳品厂人;生产厂长王海峰,男,37岁,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柴寨村人。目前,二人已分别被警方依法控制。
经核实,现已查封东垣乳品厂奶粉原料64吨、成品12吨,经青海省质监部门对上述原料4批次样本检验,均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
记者7月7日前往青海省质监局采访东垣乳品厂三聚氰胺事件情况,质监局办公室主任联系政策法规处一名刘姓工作人员与记者见面。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青海省质监局没有向记者提供信息的权力,指出记者应该向青海省卫生厅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了解相关情况,并提醒记者学习法律。
7月8日10时许,记者又前往青海省卫生厅采访,卫生厅食品安全监管处和应急办无人在办公室。记者向隔壁财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询问,对方回答“人不在,开会去了。”又询问主管食品安全的厅长怎么联系,对方回答“不太清楚。”随后记者拨打了卫生厅副厅长颉学辉电话,他以早上和下午都要开会、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记者采访。
接着,记者在10时48分拨打了青海省公安厅副厅长任三动的办公电话,他说“我们只做不说,有关情况请与青海省政府信息处联系”就挂断了电话。记者拨打民和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孙瑞平电话,对方也以“开会”为由挂断了电话。
11时左右,记者拨打青海省政府信息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对于东垣乳品厂三聚氰胺事件表示“不知道”,并让记者联系雷主任,而雷主任的电话打过去也无人接听。
吉林:紧急封存检测超标问题奶粉
在甘肃和青海发现问题奶粉前几天,吉林省也查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奶粉,为此吉林省采取了紧急行动。
记者7月8日从吉林省工商等部门了解到,吉林市6月22日发现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的样本正在进一步检测中,结果尚未出炉。
6月22日,吉林市工商局丰满分局在检查中,检测到辖区内一家市场零售点销售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一家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袋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复检结果与第一次检测结果相同。
吉林市公安和工商部门迅速展开行动,将1000多袋问题奶粉进行了封存。随后,吉林省对这家企业生产的奶粉进行清查和追缴,并对封存产品进行了抽检。
目前,吉林省各有关部门对吉林市“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正在展开全面调查,已将这家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在全省勒令下架封存。待事件调查清楚后,将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发布相关情况。此外,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也于8日要求,从9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检查。
青海、甘肃、吉林等省发现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相关新闻:国内乳业走出三聚氰胺阴影 “奶粉代购”临大限
风水轮流转
这是进口奶粉代购商小汪的感叹。
因为质监部门对日本进口奶粉的禁止,国内乳业的恢复,以及国际奶粉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建厂等因素,曾经风光一时的进口奶粉代购业大多正面临生存大限。
商报记者 焦素芳 实习生 孟令强
奶粉代购“蜜月期”已过
昨日,刘女士接到了阿里旺旺一家奶粉代购网站寄来的新西兰karicare进口奶粉。前段时间,因为口蹄疫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开始禁止进口日本奶粉。焦急万分的她,无奈之下换了奶粉品牌。
焦急的还有那些依靠代购来生存的进口奶粉代购商们。淘宝网一家名为小小梦的奶粉代购商告诉记者,自从质监部门发布公告禁止从日本进口奶粉,店里的货源无法补充,目前销售的奶粉已经都是库存的了。
小小梦还说:“现在从事代购奶粉的人越来越多,被抢了很多生意,我的店整个上半年都是清淡时期,销售量只有年前的一半。”
她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而记者昨天走访了郑州市内几家售有代购奶粉的商店,不少店主表示,与代购奶粉的蜜月期已经过去,现在,他们过得很艰难。
最好的时候平均每月都能赚一万
其实奶粉代购,一开始只是个小众的、半灰色的行业,让它一夜间火爆的,是2008年几乎毁掉了整个中国乳品业的三聚氰胺事件。
位于丰庆路上的代购奶粉商家小汪告诉记者,她是2009年初开始做的代购奶粉。“世界最先进的三大乳品生产国,荷兰、日本、新西兰的奶粉都有。店里的明治奶粉是同事从日本带回来的。”
据她介绍,去年刚做时,几乎没经过市场磨合就迎来销售高峰,“平均每月收入在万元左右。最好的一个月竟达到3万多元。”
据淘宝网统计,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那段时间,仅代购日本奶粉的商家一个月内就可卖出3000件商品。如果以平均每件商品中有2罐奶粉,每罐奶粉150元的价格计算,淘宝网卖家一年内代购日本奶粉销售额可达1000万元。
半灰色的奶粉代购终将归于小众化
在奶粉代购商小汪看来,奶粉代购这一行之所以这么快完成了盛极必衰,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乳品业逐渐走出了三聚氰胺的阴影,“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也慢慢恢复了。”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觉得,奶粉代购这个半灰色行业能火爆其实是个怪圈。“奶粉代购不交税、不经过检疫,如果不是三聚氰胺,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热捧。毕竟进口奶粉还是价格不菲的。”
随着国产乳业的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他觉得现在这个本身生存空间就不大的行业日渐衰微,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