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并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为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起源(一说从中国东北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又名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偷猎和乱砍滥伐,导致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急剧衰减。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分别于上世纪相继灭绝。剩下的几个亚种中,华南虎只产于我国,所以又名中国虎。典型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王”字斑纹,素有“山林之王”美誉。它常栖息活动在连片的芭茅、灌丛林中,少在林中活动,主要捕食野猪、水鹿、苏门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偶尔捕食鸟类。
在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以期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据说中国的“王”字就是因虎而来。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古时帝王出行和刑部大堂均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
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中华虎文化渊远流长。其“虎”乃指华南虎。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之一。自“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可知虎为四方神灵之一。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
《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龙虎相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汉朝时,人们就开始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以后最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它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影响极广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
虎还流传于人们的口语中。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