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网上,一则有关“世博会期间如何接待外地亲戚”的帖子引起热议,网友纷纷表示,世博期间自己已经“被”预订了多批接待任务……其中有一网友说,关于接待任务,家里已经安排了四个批次,第一批是大伯、大妈……总共“六大二小”;第二批包括老公的妈……总共“三大一小”;第三批、第四批……还不包括到时要来的同学。此言一出,引得大群“阿拉”们纷纷跟帖表示自己世博期间的接待任务“相当繁重”。
看到这个话头,我也替那些准备“投亲靠友”参观世博的人担心:背后那一丝凉意挥之不去!我没有上海的亲戚。就算有,我也不会去投奔了。世博会的组织者大概早就替咱安排周全了,吃、喝、拉、撒、睡等恐怕都不在话下了!咱也是个要脸的人呢,上哪也不喜欢白吃白喝!咱去的起就去,去不起不去。不当那个“薄相”★人行吗?!
谁不知道上海人买上一条鞋带宽的带鱼都会炫耀半个黄浦江?!快收起来吧!干了就没玩意儿了——不及火柴棍粗呢,当牙签都不好使!曾经接触过一些上海人。他们的特点是:能占便宜则占,吃亏的事情绝对不干!一点意思都没有!
“上海人的思维是不占别人便宜,也不想让其他人占自己的便宜。
但很多外地人(主要是北方)的习惯是:你们家在上海,咱们是亲戚,我们来上海玩住你家吃你家没什么大不了。当然如果上海的亲戚去他们家,吃他们的住他们的,他们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两种不同文化和习惯的人凑合到一起,就出问题了。”(援引腾讯论坛原文)
“太精了!”这是各地生意人对上海商人最普遍的评价。沪上人家因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他们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有谋取个人利益,更有对个人利益的“维护”。“该得”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就是上海人常为丁点利益而斤斤计较的本源。不容置疑,上海商人在生意场上都是行家!既识货又明理——善于据理力争。首先,因为他们精明,在做生意中有其独到的眼光,但过份精明又使得他们“谨慎、小心”,很多你不在意的细节都会落入他们的“精打细算”之中。如果和他们谈生意,恐怕常常会因鸡毛蒜皮的“细节”争论不休。
上海人的钱不好挣。韩国的一家报刊曾经评价说:“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沪上追求“合理、平等、规范”,这让我们在头脑中感觉到她是“理性化”的城市。这城里人的理性表现在但凡做事都要求“有理有据”,事无巨细皆需讲求“公平合理”。上海人整体上被人认为“精明”,已成为其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淋漓尽致。“实惠哲学”、“实用主义”成为其根深蒂固的观念。“追求实惠”使得他们无论在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需要”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不会像北方人那样顾及“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绝对旗帜鲜明地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利益做为惟一原则,只要有钱可赚,哪怕素不相识,都可以迅速拉帮结伙。一旦获利或察觉“经济目的”出现倪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体也未可知。
北京奥运会上豪爽的喊出一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北京奥运开过了,至今没有听说北京谁家抱怨亲友进京在他家吃住了的!想着那句豪爽、义气的话,令人至今感到心里暖融融的……
★注:沪语“薄相”,现做“白相”。原来是苏州人(指小孩)“玩耍、游戏”等。旧时还有“白相人”之说,大体是指那些没什么正当职业和专长,却精通吃、喝、嫖、赌的人。如今的“白相”不再仅仅是小孩的事。愚弄人或被人愚弄,都说是“白相”。
鲁迅先生解释说:“如果将上海之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至于‘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外乡人可以比较的明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