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学常识☆ |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
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
研究 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
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 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不做综合性的治疗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误解之一:“妊娠高血压转化成永久的高血压”
这种说法不全面。临床证实,大部分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在妊娠结束后1—2月,血压就会慢慢下降,不会造成永久的高血压。但少数人因为种种原因,血压没有下降,其中一些是由于这些人本来就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由于高血压初期没有任何的不适感,掩盖了它本来就存在的真相。怀孕期 间患了高血压的人,出院以后应定时去医院复查血压,直到血压多次完全正常后。
患了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在怀孕期间避免自己服用一些降压药:卡托普利会引起胎儿畸形、利尿降压药会使血液浓缩而损害胎儿的健康。因为怀了孩子,孕妇患了妊娠高血压,切忌自己买药来吃,一定要看医生!
误解之二:“反正治不好,那就别吃药”;或“用一种能管一生的药”
因为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只能是控制血压继续增高,从而保护人体器官,延长生存率。患了高血压,如果不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治,高血压会损害你的器官,夺走生命。
高血压病人在长期应用某些降压药物过程中,如果应用不当常会引起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
一、体位性低血压:病人应用哌唑嗪、胍乙啶或用利尿剂时,当剂量偏大,病人在突然改变体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可发生头晕,甚至出现晕厥,昏倒在地。这时若测血压,可发现血压偏低。这时不必慌张,让病人静卧,一般在20~30分钟后可自愈。
二、反常性高血压:病人若较长时间应用可乐宁、胍乙啶或甲基多巴等降压药后突然停药,会发生“反跳”现象,血压可能突然回升,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因此停用或更换降压药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脑循环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降压过急、过快,可导致血流量明显减少,出现头晕、嗜睡、恶心、昏厥等症状。应用硝普钠时,由于该药扩血管作用甚强,可偶尔引起水肿,或降压过快而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应十分谨慎,严密观察,不宜在家自行应用。
四、诱发心绞痛 :较长时间应用心得安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肌收缩力减退,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若突然停药可诱发心绞痛。长期应用交感神经或节后阻滞剂胍乙啶,也可引起心肌供氧减少及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绞痛,故冠心病人应慎用此药。
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乐宁、甲基多巴、利血平等降压药,可使一些病人出现思睡、乏力、倦怠、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表现。长期应用心得安等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可出现失眠、多梦、梦游等。可乐宁也可引起失眠和多梦,而利血平可导致白天睡眠时间增加和易做恶梦。
六、肝脏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长期应用甲基多巴可引起肝损害,发生率为1%~1 63%,女性多见;应用心得安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时,在某些病人身上可诱发哮喘。因此,支气管哮喘病人慎用此药。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使用不同的药物,以保持对血压的良好控制,防止靶器官受损,保护内脏器官。毋庸讳言,每种降压药都有其或多或少的副作用或毒性,但毕竟是少数,因噎废食显然是不智的。若能知其害而及早发现,避之防之,毒副作用的发生则少之又少,明智者所为也。
相关名词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也称为“高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也称为“低压”。
脉压:收缩压减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KPa(千帕): 通常用于表示血压数值。
mmHg(毫米汞柱): 人们用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血压时用水银柱的高度“毫米汞柱”来表示血压的水平。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7.5mmHg(毫米汞柱)=1kPa(千帕斯卡)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正常血压:收缩压应<130mmHg,舒张压<85mmHg。
血压正常高限或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在85~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60mmHg(18.6~21.3kPa),舒张压在90~95mmHg(12.0~12.6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