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气色好,手的色泽就比较健康。手上的“相”纹同样比较清晰,直观上讲,就是一个思路清晰,我们就说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这人的手相纹路复杂,相对的讲就是这个人的思绪也比较复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假如这个人身体情况较差,气血运行不畅……其手掌上“多”出的褶皱也就会增加。可见,“以相取人”还是符合自然现象的。这也是手相“预测”的基本原理。讲气色,重要的还是一个“气”字。
人体的气到底是什么?如果身体不好去看中医,医生常会告诉说“气血双亏”。“血”这个概念好理解——因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气”这个概念却很难理解——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得到。
什么是气虚?虚,就是亏的意思。就好像气球没气的时候会发“蔫”一样,表面会出现很多的褶皱。人“气亏”了,也会看到下图的这个样子。

这是一只典型的气虚之手——手指肚是“瘪”的(并有褶皱)

正常的手指肚——饱满、红润
一般儿童和年青人的手指肚都比较饱满,而老年人的手掌则多干瘪。这说明年青人气血旺、老年人气血亏的状况。然而,现在有很多30来岁的年青人手指肚也经常处于干瘪的状态,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气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中医讲的这个气,首先是我们吸入身体内的氧气。好比发动机系统的做功一样:发动机的缸体内即使喷入汽油,但没有适当压缩比的空气注入,它就不可能发动不起来。换言之,如果没有“气”,再多的燃料也无济于事。
中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个气血关系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气推血走,血载气行。气和血的运行都依赖于经络的通畅。如果经络不通,纵使你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吃绿色有机食品,也无济于事。
《黄帝内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说无论治病,还是养生,如果不把经络了解清楚,不把经络疏通,你做事必是事倍功半。如何得气?如何泄气?这就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进”与“出”的学问。
人到底有几窍?我们常说“七窍生烟”,讲的是人在“生气”的状态。所谓“七窍”即得气之“眼、耳、鼻、口”。实际情况是男人12窍,女人13窍!这“多”出来的五(六)个“窍”就是“泄气”之“双乳、二阴和肚脐(女人多一个阴道)”了。这些“窍”都是我们人体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渠道。人体实际上就是在得气和泄气之中寻求平衡点。女人比男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女人的“例假”增加了一个排泄体内垃圾的通道。
气与血是如何“转换”的
先做个小实验:用一只手紧攥另一只手的手腕几十秒,就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颜色逐渐由红变白……这时,若果突然松开紧攥的手,就会感觉被攥的手有一股热流直冲指尖,手掌也会由白而红。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过血”,它至少说明我们的经络是通的。
如果想进一步体会气的感觉也比较容易: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侧平举,身体先向左侧弯曲,然后再向右侧弯曲——交替作“飞行”动作(意念同时随动作集中到下垂一侧),也可以体会“过血”的感觉,通常人们把这种感觉叫“气感”。如果你没有经过练习就有这种“气感”的话,说明你身体很好——经络畅通,能将气运行到你意念所想之处。反之,则说明你经络不通。对练习气功的人来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主观“通经络”——主观调动气的过程。而一般人的“被动”通经络则是通过“刮痧”、“拔罐”、“按摩”来解决的。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感觉吗?哪来的“气”呢?气、血,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血足气易生,气足血易行。血和气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阴阳的关系,这也是中医思想的精髓。从阴阳入手,我们几乎没有看不明白的事物。
人们用加热的方法烧水——使之化为蒸汽;冬季,当人们完全不能感觉到室内水蒸气存在时,玻璃上却凝结了许多的水珠……我们知道,这个“气”和“水”的转化取决于温度。而气和血的转化亦是类似。
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我们身体里的血变成有力量的“气”,靠的是空气、食物,和阳光,而这些物质在中医那里给了一个属性,叫做“阳”!我们获得了这个“阳”,就相当于“给水加热”,到一定程度时,就化为我们身体中的“气”,这个“气”就会使我们“血气方刚”。假如我们的身体一直像火炉子一样燃烧着,则会耗损我们身体内的气——如同不停地加热水壶里的水,那水就会很快被烧干。“水被烧干”就相当于我们身体里的“血”被耗尽——再也没有血可以变成气而“气绝身亡”。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很好的生存。白天阳气足。人在这个时间活动就是借助自然界阳气的力量——血可以气化,从而使人增强活力;而夜晚来临、阴气上升时休息,则可以借以收敛我们人体的阳气,使之“凝化”为血,“回归”肝脏进行积聚、过滤、净化,以备下一个“周期”之需用。
民间常用气血双补食疗药膳方
血虚及其食疗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