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高症”相关常识

(2010-01-27 16:54:0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每年因病死亡300万人,同时还有700万因病致残人群。

  根据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6倍,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人人都应健康的活到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是谁偷走了人类50年的寿命?——是疾病!绝大部分人并不是老死的,而是“病”死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日前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全世界每年约有1600万人因心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3。如果他们沿地球赤道,每隔一米站一人,将围绕地球两圈,还要甩出一个长长的尾巴。不仅如此,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高达50%,位居第一!心脑血管病的复发率高达87%,仍然位居第一!

    血脂、高血粘、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等祸患的起点,就是血液活力丧失,代谢能力降低,血液受到了严重污染。

哪些人容易发生三高症状?

    商海精英三高多:工作忙、压力大、应酬多、生活无规律,有道是酒色财气四杀手,三高症就是杀手代表。

    公务人员三高多:压力大、应酬多、焦虑多、需要应付局面多,三高症悄悄而至,经常是在例行体检时查出来的。应酬多,工作忙,生活没规律是当下人们的主要生活状态。人们在攫取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付出代价。近年诸多名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突然离世一次次向我们警示:尊重生命、爱护身体,势在必行。前些时日,赵本山突发脑溢血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业重要,生命更重要,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必须从现在抓起,从日常抓起。

    城市白领三高多:熬夜、加班、休息少、缺乏运动,三高症已经盯上了白领一族,年轻白领因病早逝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

    有钱人三高多:山珍海味、饮食无度、交际应酬、声色犬马不离左右,过了40岁,一查一个准,多半是三高。

    烟民酒民三高多:酒肉穿肠过,三高体内留。烟酒无度、大鱼大肉,天长日久,三高不上身都难。

    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血浊而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血浊而生。由于血液是在体内各处循环的,一旦污染,就会将污浊带到身体里的每个角落。血液污浊在中医里叫“淤血”。也就是西医所讲的“血液粘稠”。是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造成了血液污染,如抽烟、喝酒、熬夜、压力大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长期服药等等。

  血液污浊在中医里叫“淤血”;西医则称之为“血液粘稠”。西医认为血液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导致血液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破坏血管内壁,引起血小板聚集,各种血液杂质也随之粘附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形成,就会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血液不洁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须从源头抓起,否则光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

    日常生活中,抽烟、酗酒、熬夜、高脂高钠高胆固醇摄入、长期高压力等因素都会让血液中的杂质增加,变得污浊,引起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一方面,人类的鼻粘膜非常薄,表皮细胞层结构疏松,又无角质细胞层;鼻腔内血管非常丰富,有多支血管在鼻粘膜下构成网状血管丛(动脉丛和静脉丛),鼻腔粘膜深层血管的血液可以不经过毛细血管,而从小动脉直接进入小静脉。

    人体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当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多时,可深入动脉内皮,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阻塞,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一旦堵塞在血管陕窄处,就会引起急性心梗或脑中风,造成猝死事件,临床上85%以上的急性心梗由此引起。而人体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每降低1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就会减少15.6%。

     高血脂、高血粘、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隐蔽性和渐行性,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蚕食人体健康,一旦发病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一般来说,血管堵塞达到70%以上,人才会有知觉,心电图才有变化。而一旦血管堵塞超过80%,就会随时面临发生心梗和脑梗的危险。

  一般常识是,得了心脑血得不停吃药,而吃药也不能降低危险,医生也不能保证你痊愈或不再发作反弹。虽然我们很不愿意,可一旦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又不得不吃药。药吃得太久太多,就会发现其效果越来越差,于是,人们不得不经常换药,长期服药,患者自身产生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以致服药无效,就不得不换药。所以有人血压降了,其他的病却出现了。最后发现,肝肾功能遭到破坏,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西药效果很快,但药物沉积和身体耐药性带来的损伤是长久而不以根除的。服用药物形成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心、脑、肝、肾的健康,并导致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脑血管疾病的“山倒”往往意味死亡,大量的心梗、脑梗死亡病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便是保住了性命,康复的过程也将是痛苦而漫长的。四十多岁的秦先生发生了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服用降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同时,买了降血脂药洛伐他汀、阿昔莫司一起服用。预料不到的是服药10天后,就出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黄疸,医院确诊为药物性肝炎。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呢?原因就在于常用的降脂药如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均可能引起肝损害。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一些原来有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患者甚至可以出现肝功能衰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大多对肝肾有损伤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药也是在服毒。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在急性发病期用药物控制病情是必要的,但不能为“治病”而让毒副作用“要了命”。传统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针对血管中的血栓入手,就算血栓溶解,也极易再次重新聚积形成新的血栓,因此仅靠溶栓疗法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人体自身有清洁功能,但人们对自己身体的破坏远大于机体的修复。清洁血液不可能依靠药物来完成,任何药物都只会增加血液的杂质含量,药物在治疗人体疾病的同时,也将药物的残留和毒副作用留在了人体血液中。一般情况下,我们或许会理解为清洁血液只能靠外力。其实,从生活细节入手,我们同样可以达到防、治结合的效果。

  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饮食习惯,积极开展病前预防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