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一年一度的万圣节,这天,当我们口里开着无谓的鬼神玩笑,可曾不经意的打机灵?当我们走过静寂的长廊,可曾有不自禁的回首?请记住:不要开这些无谓的玩笑,对虚无缥缈的鬼神要心存敬畏。还有……遇到鬼和遇到火灾一样不要乘电梯!
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通常叫做万圣节前夜.不过这一天的气氛却远不像它的名称那样让人听上去就“毛骨悚然”。在一年中最“闹鬼”这天夜里,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
万圣节的由来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时居住于爱尔兰的凯尔特人(Celtic)将这天定为夏末,亦象征一年的结束,他们相信在新旧岁次交替的前夕,所有时空的规律也会暂时停顿,灵界大门在这晚会打开,令所有鬼魂趁机游走于人间,到处找寻适合的替身,藉此得以重生的机会。所以,凯尔特人为怕成为鬼魂的目标,便于当晚熄灭家中炉火,装成没有人在家,同时,戴上狰狞可怕的面具,并打扮成鬼怪模样一起走到街上巡游,营造喧哗吵闹的气氛,以驱赶那些游魂野鬼。
渐渐地,这些传统习俗已演变成今天年轻人的庆祝活动,大家尽情在这晚扮鬼扮马,过一个开开心心的节日。万圣节晚上一般要举行巡游,让“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市民到场参观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平时的规矩暂时被搁在一边,数以千计盛装的纽约人在街上游行,无畏他人评判的眼光。男人会戴着帽子(穿得很少)一路走在吹笛的老妇身边。没有人会担心这些怪人或异类,因为在这次游行中,万圣节是一个为所欲为的晚上。也就是说,除了犯罪什么都可以做。万圣节当晚,美国其他多数城市处于一片混乱时,格林威治村却很安宁。聚会狂欢者玩得很尽兴,使当晚的犯罪率比同年其他夜晚要低。对纽约人而言,万圣节是把各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化为现实的一刻。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未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
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节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孩子们还常常试图咬住悬挂着的苹果。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作者姑姑用毛线织的南瓜
象征——南瓜形象最受人欢迎
人们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这些游魂,便用芜菁、甜菜或马铃薯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这就是南瓜灯(Jack-o'-lantern)的由来。
想你可又害怕见到你,也许你正在哪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我,我鼓起勇气抚摸了你那没有下巴的脸蛋,啊——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