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恐惧症和“家教”有关

(2009-10-15 16:42:0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健康☆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工作,在公共厕所小便更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技术员小赵的“内向”似乎有点过了头。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症——社交恐惧症。是什么让人如此“怕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有一位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的父亲是导致社交恐惧最主要因素的之一。

  北京军区青少年成长基地研究中心的陶然教授说,“父亲的心理暴力”确实是引起孩子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暴力指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暴干涉孩子心灵自由发展。”

  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五大自由:看、听、感受、幻想以及情绪的释放,但许多父亲总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去取代孩子的判断,不给孩子们思考和决定的自由,也不允许孩子表达自然的情绪,比如看到毛毛虫害怕、挨打了会哭泣等等。 “被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开始启动,他们觉得自己总是犯错、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怯于尝试,进而脱离社会生活,形成社交恐惧。”陶然说。

  “如果把自由都给了孩子,父亲的威信岂不难以树立?”

  陶然回答说,“其实威信不是源于严厉的管教。在美国,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的事情,父亲都会鼓励孩子去听、去看、去感受,然后再从成年人的角度去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帮助其成长。

心理压力大越易变老

  最近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指出:心理压力真的会让人加速衰老,而且一老就可能达到十几年。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埃丽莎?埃培尔领导的一个小组已经观察到了心理压力对细胞的影响。

  要解释压力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先得从人体细胞“分子钟”说起。每一个染色体的顶端,都被一片被称为端粒的DNA物质覆盖着,它的作用是保护染色体、提高基因的稳定性。每当细胞分裂时,这些端粒便会变短,由此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端粒会比母细胞的端粒稍短一些。在年轻人身上,端粒酶将纠正这一过程,重新构造细胞端粒。但在年纪大一点的人身上,在细胞分裂后,端粒将大大缩小,最终细胞复制将完全终止,这意味着人的寿命也就此终结。由于端粒的长度决定了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次数,可以通过它计算出生命延续的时间,故其被形象地称为“分子钟”。

  为了研究心理压力对细胞衰老的作用,埃培尔和同事们观察了58位母亲的白血球细胞的染色体端粒。在这些母亲中,2/3的人的子女都患有慢性病,心理压力大一些。其他母亲的子女身体健康,因此她们的心理压力相对小一些。

  在两个对照组(压力大和压力小)中,受试者的染色体状况没有太多的不同。然而,两组中心理压力最大的妇女,其端粒也最短。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人身上,压力对细胞的影响是如此明显,相当于加速了9—17年的细胞老化。

  对于这一发现,埃培尔表示并不感到意外。她说:“如果我们感到压力,就应该认真对待,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体内的细胞。”在研究中,埃培尔还发现,对那些照顾病儿时间最长的母亲来说,无论她们自己感觉到的压力是大是小,她们的染色体端粒都会比较短。“她们照顾病人的时间越长,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也就越大”。

  埃培尔最后表示,他们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确证心理压力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她说,尽管这一研究目前尚未涉及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环境,但“无论你是否在照顾病人,心理压力都会给健康亮起红灯”。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压力,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松,尽量挽回失去的“生命”。

害羞是公共卫生问题?

    有大量关于害羞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将来是否会成为害羞的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科学家认为,还有第三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略:生理因素。有专家指出,害羞和其他人类性格特征一样,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脑运作各不相同。身处陌生环境时,“害羞的大脑”在前半叶的右侧有更多的脑电波活动,显示大脑主人正感到恐惧。同时,他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和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

  此外,害羞的人体内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种与压力敏感度有关联的基因。这种基因负责支配复合胺的分泌,而大脑内的复合胺与人的情绪、胃口和好斗性有关。

  害羞的孩子父母引导很重要

  但是,害羞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对害羞的儿童给予恰当的教导,就能够克服基因的影响,使得他们变得大胆和自信起来。一对自信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子女往往比害羞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子女更加自信。

  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成长实验室的负责人内森-福克斯教授表示,父母的行为将决定“害羞基因”被进一步激发还是压抑:“如果你有这种"害羞基因",但是你的母亲自信大方,那么你并不会比你的同龄人更害羞。但是,如果你开始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基因的作用将会开始对你的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你有这种基因,而又生长在一种压力重重的环境里,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一个胆怯、焦虑和压抑的人。”

  福克斯教授并表示,人成年后突然表现出来的害羞往往与基因并没有太大关联。受人欺负、父母过分保护、离婚或者失恋等打击都可能使人变得胆怯。

  美国印第安纳州害羞研究所负责人伯纳多-卡尔杜齐认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婴儿天生就具有“内向的性情”,他们在突然受惊的时候更有可能会手脚乱蹬和号啕大哭。有证据显示这些婴儿的感官特别敏感。

  害羞有多普遍?美国两个顶尖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博士和林恩-汉德森博士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害羞的人的美国人从40%上升到50%。另外有40%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很害羞;15%的人表示自己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约会)里会害羞。

  辛巴杜表示,害羞和内向并不相同。内向的人并不害怕与人交流,他们只是更喜欢独处。辛巴杜还建议把害羞视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害羞的男人更可能会嫖妓;十个杀手里面有八个是受到巨大压力的性情害羞的人。

克服害羞的10个方法技巧

  1.调整呼吸,放松肌肉,可以试着握紧拳头再放开,如此重复多次。

  2.不要依靠酒精或者药物放松,这种放松的效果会慢慢消失。

  3.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购物的时候,学习试着跟陌生人短暂地交谈。

  4.为了使谈话得以继续,你必须要有话题。尝试广泛地阅读,关心新闻报道,尝试敞开式的提问,例如“你觉得某人怎么样?”

  5.预演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在家对着镜子先练习一遍。

  6.善意的小举动,例如在宴会里主动帮人拿饮料等,将令你的社交更成功。

  7.记住:世界并没有盯着你看,人人都倾向于关注自己。

  8.如果别人结束谈话,不要假设那是因为他觉得你很沉闷。

  9.不要把别人的拒绝理解为是你个人的问题。你不是一定要和每个人都处得来。

  10.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去上美术课可能会比去夜总会让你更开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