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脾胃虚 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2009-10-13 11:1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养生讲座☆

     所谓“五脏六腑”,对于心、肝、肺、肾,我们常常提到如何保护它们,但对同为五脏之一的脾却容易忽视。虽然中医所指的脾与西医解剖学所指的脾并非一回事,但在传统的中医看来,贵为后天之本的脾,重要性非同一般。脾胃虚则百病生,这个被人忽视的部位,确实值得细心呵护。

■中西医观点PK:最大淋巴器官VS生命动力之源

西医:以前认为它可有可无

    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外科学会副主委、广州市红会医院外科主任刘建伟表示,对于脾脏功能的认识,西医在早期确实是不够关注的。“一直都将其和胆囊归为可有可无的脏器之列,但近二十年来,西医关于脾脏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部分认知已经契合了传统中医的观点”。解剖学显示,正常的人体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肋骨弓包裹保护着的地方。其质地、颜色乃至形状都与位于右上腹部的肝脏类似。在西医看来,脾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制造、储存、过滤血液的功能和免疫细胞储存功能。“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能不切的,尽量不切。需要切的,尽量保留,已成为西医对脾脏的共同认知”。

中医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广州市红会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吴艳华表示,中医所说的脾,从对脾脏大小、位置、形态、色泽、功能等的描述来看应该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两个脏器。脾是五脏之一,属阴,主运化,其中包括运化水谷(注: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及运化水湿(注:脾将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而与之相表里的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百病乃生,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经常会碰到食欲不振,脸色萎黄,上腹饱胀不适,经常拉肚子等症状的患者。

■脾虚个案

面色萎黄、食欲差

     年仅24岁的小张是做行政工作的。由于工作繁忙,加班、熬夜如家常便饭不说,有时就连吃饭都要三口并做两口地匆匆扒拉完了事。不想工作一年多来,原本珠圆玉润的她,竟然变得面色萎黄且食欲极差。而且令人讶异的是,经过西医各种检查,就是查不出张小姐有什么毛病。

     “这里所说的萎黄,是与患上黄疸、肝病的那种脸部、眼部都蜡黄是有区别的,仅仅是脸部皮肤发黄,少光泽。实际上是脾虚的一个重要表现”,吴艳华表示。脾虚导致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厌食症状。久而久之,人必然面黄肌瘦,身体羸弱,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疾病。

心慌、眩晕,脾供血不足

     吴艳华表示,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脾脏又主血液的运输(有别于西医脾的储血功能)。当一个人的劳动或锻炼量加大的时候,肌体需要的血液量增加,脾脏会及时增加排血量供肌体使用,当人休息的时候,不需要这么多血液量,脾脏又会把多余的血液收回贮藏起来,让人的循环系统中永远保持固定量的血液。如果脾脏不够健康,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增加供血,人一活动就会觉得头晕心慌,眩晕,四肢无力,实际上就是因为供血不足造成的肌体缺氧。

水肿也是脾虚的表现

     此外,水液的吸收和输送也是脾的一个功能。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

口味异常,得了脾病

     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临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现口味的异常,如脾虚则口淡无味,脾有湿热则口中有甜味等。

关于健脾的问题

西医:健脾注重保护脏器本身

     虽然和中医涉及的脾并不全是一回事,但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脾脏也是值得保护、保健的。“人体脾脏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脏器,稍一碰触,就会导致脾破裂。所以,防止‘脾’外伤成了西医健脾的关键”。刘建伟表示,“就在不久前,医院就曾接诊了一名抱小孩时被小孩乱动踹破了脾脏的患者,其脆弱程度可见一斑”。

     他表示,脾同时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淋巴细胞肿瘤又多发生在脾脏。因此,西医的健脾还有预防脾脏肿瘤这一项。当前,环境污染加重、生活节奏加快,上班族工作压力加大以及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频繁染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庭使用非环保装潢材料等污染源中,是导致脾脏等淋巴细胞肿瘤高发的主要因素。避免或控制这些因素,注意适当锻炼身体,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不饮酒、不吸烟,对预防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中医:健脾四要诀

     吴艳华表示,由于中医经常将脾胃连在一块研究,也就是常说的脾胃,说到脾的保健,自然也就要把脾胃连在一块进行保健。脾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而在中医学看来,“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则是保养脾胃的四大要诀。

☆动:保持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

☆素: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要温凉适当,以免热伤粘膜,寒伤脾胃。

☆酒少:不要饮酒过度,以免损伤脾胃。

☆莫愁:此外,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易伤脾胃。思虑过度久之会气血生化不足,使精神疲乏、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从而导致神经衰弱、肠胃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

     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苦思冥想,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

*这些生活习惯伤脾*

     不吃早饭;喜食生冷食物;贪吃油炸、煎炸、油腻食物;喜食甜食、辛辣食物;工作紧张;经常熬夜;思虑过多、压力过大等习惯都会伤脾。

◎不吃早饭

     早晨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是一上午精神的能量来源。人体经过一夜的消耗,缺水缺能量,如果再不吃早饭,人就会消耗自己原来存储的蛋白质和营养,消耗自己的气血,长期不吃早饭很容易形成脾虚。

◎常吃生冷食物

     这类食物对人体的伤害往往被忽略,其实不管春夏秋冬,冰品都不应该吃。尽量吃温的、暖的、热平的,饮食一旦寒热失调,很容易导致脾脏湿气过重。

◎思虑过度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易伤脾胃。久之会气血生化不足,使精神疲乏、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从而导致神经衰弱、肠胃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苦思冥想,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

●食补食谱●

     菱角、土豆、红豆、山药、芡实、莲子、红枣和大米一起煮熟(这些东西全是补脾脏的,可以逐步改善肤色)针对广东人喜欢煲汤的特点,吴艳华还特意推荐了四味靓汤健脾:

1、淮山、白术、茯苓、煲瘦肉,加入适量的陈皮;

2、莲子、苡米、芡实煲猪肚;

3、党参、大枣、枸杞煲兔肉;

4、赤小豆、扁豆煲鲫鱼。

     苹果、鸡肉、兔肉是健脾良品。吴艳华表示,健脾通过饮食保养比较容易,经常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就行了,例如:应季果蔬如不寒不热的平性水果苹果,还有鸡肉、兔肉等甘温食物。饮食适量,有节制,忌暴饮暴食。

白梅花十余朵泡茶可以健脾理气

     如果经常感觉胃脘满胀,食欲不佳,可以到中药房买半两(25克)白梅花,每天沏茶的时候放十余朵在茶水里。白梅花有健脾理气的功效,不但不影响茶水的口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梅花香。当然,要把水冲进茶杯后再把白梅花扔进去,既不损失白梅花的香气,又不破坏有效成分。

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脾胃虚 <wbr>百病生----说说被遗忘的脾【外一篇】

    十月十一日上午,由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2009年中国镇痛周主题社区活动于在广州天河公园举行。同期公布的网络调查显示,我国五成以上居民频繁出现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和骨关节炎等“痛却并不快乐”的生活。

     95%的人不清楚疼痛治疗——由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与搜狐网站健康频道展开的“国人疼痛大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00多份有效问卷中,超五成人反映有过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和骨关节炎的经历,但仅不足15%的人会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另外85%的疼痛人群则选择用硬扛对待。同时,95%被调查者都对疼痛原因、治疗及自我保健认知不清。

     中华医华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山附二院骨科部主任刘尚礼强调,疼痛认知、疼痛治疗和自我保健是止痛最主要的三个环节。他表示,最为普遍的疼痛一般是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和骨关节炎三类疼痛,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疼痛。即便对疼痛略有认知,人们也往往口服非处方镇痛药“DIY”治疗。

    疼痛时的首选应该是外用止痛药。实际上,无论镇痛内服的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其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副作用往往较大。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治疗方法是首选外用止痛药,直接作用在局部,在保证较好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吃口服止痛药带来的肠胃不舒服的感觉。外用止痛药则能解决这一副作用的问题,而且镇痛效果也不错,当然推荐使用外用镇痛药也要综合考虑病情,如果连续三四天镇痛效果不明显,最好还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专家孙忠实教授表示,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人们的外用止痛药使用率都在一半以上,在韩国七成人会首选外用止痛药,而在中国这一人群甚至不到10%。孙忠实特别提醒大家,“一站式止痛管理”的第三个环节“自我保健”则是巩固治疗、避免疼痛复发的重要环节,除了掌握一些日常保健的小知识,还可以在家庭小药箱中常备外用类止痛药。

    在此,本人奉献给大家两张提示图:

    转帖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