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味陕西小吃

(2009-08-15 00:26:00)
标签:

杂谈

    在西安要说小吃,第一就是鼓楼、大皮院。到了西安最繁华的钟楼脚下,向西500米左右。就能看见鼓楼,穿过鼓楼下的长门洞,就是一条古槐避日,烟熏火燎的小吃一条街。(注意:这里是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区,千万不要拿着对面樊记的肉加馍进去)街两边除了一家挨一家的回民饭馆,还有卖假古玩、陕西本地工艺品的。

    走遍中国,要说陕西小吃,恐怕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肉夹馍”和“臊子面”了。其他的嘛……老实说,我也没搞明白。就说这两样吧。

  樊记肉夹馍 馍,其实就是一种“烧饼”,不过是称谓上有所不同而已。肉夹馍?千万不要按照表面现象解释,那样的话应该是“馍夹着肉”呢。“肉夹馍”——老祖就是这么说的:“肉夹于馍中”。从鼓楼向南过十字(这条街叫竹笆市)走百米左右,路东就是樊记肉夹馍了。人家的做法跟河北“驴肉火烧”的“肉凉饼热”正好相反。如果在陕西吃热烧饼的话,就得考量一下你的咬肌了。陕西的热“馍”咬起来极其“有劲”,简直就是一种“反弹力”,要用得上“撕扯”本领的。

  王奎肉夹馍 王奎的馍是热烤现卖的。南大街东木头市向里不到一里地,路南有一家小门脸,门口支着一个烤炉。王奎肉夹馍是那种上烤下烙的做法:饼放在下面饼铛上,上面悬挂的炭火隔着铁板烘烤着背面。年轻饼师手拿短擀杖,从面堆里揪出一小团在手下擀来擀去……突然,“笃”的一声,他把手中的擀面杖在案板上一嗑,擀面杖反弹到空中,翻了个筋斗又在落下;彼时,他手中的面饼“啪”的一声飞进炉中,贴到了铁板上。接住落下的擀杖,顺手又揪一块面团下来,继续擀饼……一个个白生生的“馍”不断从炉中拎出,然后扔进簸箩。旁边的伙计从大锅里舀出一块喷香的炖肉,放在木墩上剁碎,然后把剁好的肉夹进“馍”里递给顾客……

    买肉夹馍之前应当向“夹馍”的师傅说明想吃“瘦”;“肥”;“肥瘦”或者只要肉皮的……其实,吃肉夹馍最好是“肥瘦”(西安话“瘦”念“SOU”,好听!)。老陕说“要吃肉,肥中瘦”就是指的这个。师傅会按客人的要求剁好了肉,再从簸箩里拎出一个烫手的烧饼,平按在案上,自一边划出道缝来(行话叫做“劈”),白色的蒸汽和着面在高温下散发出的纯粮食的清香飘向你的鼻孔,肉贴在刀面上塞进去,黄草纸一裹——肉夹馍交到客人手中。

    据说,当年马可波罗吃过以后觉得特别好吃,就把这个方法记录下带回自己家去了。可是,因为不知道具体的工艺手段,仿制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然后就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做成了今天的披萨饼。据我推断,那个“披萨”大概也是根据西安话的“劈脎”(有催促剁肉师傅快点劈饼、夹肉的意味。)叫出来的名目吧?!

  隔着草纸,烧饼还微微烫手,散发着的麦面和肉香早把人的哈喇子逗出来了。相比之下,樊记的更香一些,王奎的有些腻。因为这东西比较“结实”,所以店里头还提供紫菜粉丝汤,帮助您顺利的吃下去,单独吃比较没趣,粉丝汤和肉夹馍配对刚好。

  陕西人的饭量比较大,饮食多以面食为主。面在辣椒和醋的激发下,让陕西人产生了无限激情与创造力。这恐怕才是陕西小吃的真谛罢。

  歧山臊子面 初到西安的人恐怕都会以为是“哨子面”,难道这面能吹响吗?其实是关中方言“SI”;“SHI”不分,“哨”;“臊”同音。最正宗的臊子面在宝鸡那边,人称“歧山臊子面”。在西安吃臊子面,还是去“永明歧山面”,味道不错,缺点是“太油”(浮油较厚重)。这家店几年前南稍门还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铺子,那时侯就有很多人开车跑好远的路去吃。跑堂叫号的伙计嗓门特大,店里喊一嗓子,隔着两里地都能听得见。这里的规矩是先交钱,后吃饭。面条和臊子夹馍是这里的招牌,你点好了饭菜,店家就会给你个“号”,伙计送饭菜上桌是要喊号的,若是不留意的话,客人不“答应”就永远吃不到嘴里。喊号的伙计站在厨房门口喊到谁的“号”了,他要伸手示意或者用陕西话回答:“在这呢”(陕西话“栽遮泥”)。一碗红幽幽的臊子面端到您的面前,外带一个臊子夹馍。拿筷子拨开各色的菜码子、捞起面条,千万不要猴急着往嘴里填,正确的吃法应当是先“吹”再“吸” 。因为这汤上有一层厚厚的辣椒油,慢慢吹出一片空地儿后,瞅准了——突然就着汤上狠狠的嘬上一口!歧山面好吃就好吃在汤,汤好喝又好喝在醋上。歧山面用的是凤翔、蔡家坡一带的特产醋,味道极佳。别一听说醋好就想尝一口,那个酸能让老陕都算倒了牙,再翻几个跟头。

    忍不住了。写着这些都想吹口弦(口涎)……

介绍一个中国最难写最难读的汉字

    康熙词典中有这个字。是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的专用字(biang 第二声。或者连读:“比昂”)古称渭水biang,biang。是古时人用渭河之水和面,做成宽如裤带的面条!也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犹以咸阳的最为正宗!

    关中民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就是写这个字的顺口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