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茯
苓
【植物形态】 寄生或腐寄生。菌核埋在土内,有特臭气,大小不一,表面淡灰棕色或黑褐色,断面近外皮处带粉红色,内部白色。子实体平伏,伞形,直径0.5~2mm,生长于菌核表面成一薄层,幼时白色,老时变浅褐色。菌管单层,孔多为三角形,孔缘渐变齿状。
【药材性状】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等,小的如拳,大的达数十斤。表面黑褐色至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纹或凹陷成沟,体重质实,不易破开,破开后断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周边部分淡棕色或淡红色;内部白色细腻,少有黄棕色或淡粉红色者。武丑,为党,嚼之粘牙。茯苓片对光视之,可见淡灰色水纹,俗称带有“云彩”。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桑
叶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根皮红黄色至黄棕色。叶互生,具柄;叶片卵圆形,边缘有粗糙锯齿,有时具不规则分裂。花小,绿色,单性异株,常集成穗状花序。瘦果外包肉质花被,多数密集成圆形或长圆形聚合果,初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也有白色的。
【药材性状】 叶多皱、破碎。完整的叶片有柄,展开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作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时可见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较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叶腋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黄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与归经】: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黄芪柳叶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证治验方】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
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注: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医药养生知识,自本文起开辟《中药知识》栏。
中药材——七叶一枝花 云芝
中药材——茯苓 桑叶
中药材——天冬 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