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释义】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
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
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历来,人们都认为这个典故是说秦武王偏听偏信无知之言,对是否治疗迟疑不决。扁鹊身为医生,竟对秦武王“怒”而“斥”之,足见其才智过人和大无畏的精神。
我看说秦武王“偏听偏信”有点武断。秦武王既听了扁鹊这个专家的意见,又征求了非专家的意见并反馈给扁鹊。文章并没有说哪一方面的意见正确……有何不妥?何来偏听偏信?即使“迟疑不决”也属正常。首先,对治疗方案取慎重态度是“智”;其次,病人在生病期间情绪波动、言行有点异常也不为过,作为医生应当理解。
扁鹊的做法显然不妥。不仅不耐心解释,辅之以心理治疗,反而“怒而投其石”——发了一通无名火。甚至说出“君一举而亡国矣”?!且不说秦武王涵养如何,此言无异于火上浇油——没病也要气出病来。可见扁鹊也不是完全合格的医生,犯了所谓“专家”的通病。
【后记】扁鹊此行惹来杀身之祸。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顿生忌妒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深表痛惜之情:“女(应做“汝”)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
《史记?扁鹊列传》中始终贯穿着尊重科学提倡科学的精神。司马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有意识地淡化了扁鹊过于荒诞的传奇故事,而是用具体的事实,科学的说明,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平民医生形象。扁鹊不信巫术,提倡科学治病,从而把医学从巫术中解救出来,使之成为科学,对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这在两千多年前巫医不分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而且对今天的人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史记》中记载,扁鹊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诊治了不少垂危病人。在其行医实践过程中,不拘一格,精通内治、外治、针刺、手术、药剂等方面的医术,通晓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儿科。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全科医生。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
老
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如果没有高超精湛的医术和多年的行医经验,是不可能这样随心所欲,随俗为变的。在列传中,司马迁借扁鹊之口发出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反映出医生不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多种治疗方法。这从另一个侧面赞扬了扁鹊的“守数精明”。
司马迁之所以为医生立传,主要是看到了医学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医生运用高超的医术“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功效显著,而且富于“救死扶伤”的精神,这就与那些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术士迥然有别了。但这篇列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高度赞扬了名医们卓有成效的医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司马迁认同了名医们身上体现的那种可贵求实的科学精神。
司马迁为深一层地表现扁鹊的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精神,还专述了一段“病有六不治”的观点: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病可已,身可活也。故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司马迁借扁鹊之口提出“病有六不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信巫不信医”作为“不治”条款。
神医扁鹊一生诊治病人无数,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司马迁当时耳闻目睹的或许更多,但他却只择要选取扁鹊行医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医案,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扁鹊的医德医技。
扁鹊的形象既守数精明,又医德高尚,深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列传中清楚地描述了神医扁鹊如何四处行医,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竟然被“自知伎不如”人的秦太医令李醯暗害,使人感到痛心。司马迁借助于老子的名句“美好者不祥之器”表达了自己对这种险恶现实的困惑和一种杰出人物的孤独落寞之情。
扁鹊对人身胸有成竹,对人心却束手无策。这是值得今天为医、为学者注意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耶。
【个人观点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