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为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神合”故事
大慈恩寺的新建殿宇
近年新建的殿宇除东西配殿外,集中分布在寺院的西部和北部,总计82间,建筑面积2278.32平方米,其风格都是仿唐建筑。殿堂大都台基宽大,屋顶舒缓,器宇轩昂;院落整齐对称,回廊曲折回环;彩绘色调鲜明而又简洁。虽然是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但仍给人以庄重、古朴的感觉。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与朴素淡雅的灰瓦白墙和谐地交织于一体,体现出佛教胜地的庄严。
新建殿宇?区域
东西配殿 在钟鼓楼北,原为观音殿和弥勒殿各三间,一度改做小卖部和陈列室。1999年改建为各五间大殿,砖混木结构,硬山式屋面,台基90厘米,脊高7.38米,布筒瓦。面宽16.8米,进深9.2米,建筑面积309.12平方米。台阶七级。东配殿用做客堂,接待过往云游僧人,但挂牌宣示:“本寺规定不挂沙弥、比丘尼、道士单。”西配殿内陈列佛教书画,中厅置木屏,正面书写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心经》。两配殿南北砖壁上镶嵌有砖雕画,图案为南海观音、牡丹、竹林、松树、梅花。
管理院 位于寺院西南部,有房屋33间,建筑面积804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正殿和南北偏殿,均为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布筒瓦。屋脊为站兽装饰,梁檐彩绘山水、花草。门窗、屋檐油漆为红色,墙壁白色。大殿两端檐下红底描金,绘辅首衔环变相。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图案中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系上锁之用。辅首衔环意为门户坚固,多以饰件形式用于建筑大门。殿壁绘此图案,有壮声势、助威仪之功用,兼喻护法之意。正殿坐西朝东,一层三间,脊高8米,面宽12.18米,进深9.84米。基础高出地面,有台阶7级,用途为会议室,可容纳60人聚会。南北偏殿各七间,脊高7.77米,面宽26.02米,进深9.91米,有台阶5级。南殿为办公室、图书室,北殿为财务室。在正殿与偏殿之间有东西连廊,砖混结构,卷棚式屋面,脊高3.24米,两坡相交处为弧形曲面,屋脊不显。东廊面宽7.3米,进深3.6米;西廊面宽2.7米,进深3.6米。院门为垂花门,门内为耳房,砖木结构,卷棚式屋面,布筒瓦。连廊对外开菱形气窗,中饰蹿字图案。
僧人院 在管理院北邻,高于管理院1.5米。有房屋31间,建筑面积884.4平方米。其中东西厢房24间,砖混结构,悬山式屋面,双坡屋顶,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脊高6.23米,布筒瓦。面宽41.91米,进深7.87米。四间为上客堂,用于接待云游僧人;其余为寮房,即僧众宿舍。北侧为斋堂,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脊高8.55米,面宽18.1米,进深10.61米。
方丈院 在僧人院北,地势高出僧人院3米。有房屋8间,分做4栋建筑,屋面全部为琉璃瓦。正殿坐北朝南,砖混结构,歇山式屋面,脊高8.18米,面宽12.09米,进深10.02米,系本寺方丈居室。侧殿坐西朝东,结构与正殿同,面宽11.7米,进深8.4米,为侍者居室(侍者寮)。垂花门为砖木结构。门内北侧有方亭,砖混结构,攒尖屋面,屋顶锥形,平面为方形,脊高4.58米,面宽和进深3.6米,为方丈闲暇休息之所。
玄奘三藏院 在大雁塔以北,按照功能划分为三个单元,共有19座单体建筑物,总计183间,4205平方米,屋面均为宜兴造琉璃瓦,梁柱、斗拱全部为钢筋水泥构造,柱础为莲花座。并列三个院落呈对称式布局,殿堂南向,高大宽敞,器宇轩昂。大遍觉堂居中,庑殿式,有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角和屋檐略向上翘起,屋面略呈弯曲,脊高13.23米。两层,各五间,地面部分面宽23.4米,进深17米,地下部分面宽22.46米,进深16.06。大殿台基高1.3米,高于东西两殿。东、西大殿分别为译经堂和求法堂,歇山式屋面,前抱厦门廊,脊高10.29米,两层各五间,地面部分面宽20.8米,进深14.8米,地下部分面宽19.92米,进深15.92米。台基高于地面64厘米。东院东侧为东展厅,西院西侧为接待室,悬山式屋面,脊高8.02米,各一层七间,面宽26.3米,进深10.4米,台基高65厘米。三院之间有东西二门相通,悬山式屋面,脊高6.94米。山门名法身门,居中,正对大遍觉堂大殿,庑殿式屋面。因地势南高北低,门内较门外水平低1.06米,门外台基高26厘米。山门两侧为东西前厅,歇山式屋面,脊高8.87米,各一层五间,面宽20米,进深12.8米,台基高78厘米。东西院大门亦南向,分别名般若门和解脱门。各殿堂间又以连廊相接,悬山式屋面,脊高4.15米,亦分做地面、地下两部分。中院连廊四角上部为方亭造型,攒尖式屋面,脊高6.52米。
玄奘三藏院专为纪念世界文化伟人、伟大的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爱国主义者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而建造,由西安大慈恩寺住持增勤法师发菩萨愿,践真实路而筹资兴建。土建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装修陈列设计由陕西慧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聘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主持设计。为贯彻大慈恩寺的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确定为唐风。在陈列设计中突出了宗教文化,突出了玄奘的思想精神和重大贡献,突出了玄奘这位世界文化伟人的地位和深刻影响。1999年7月,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了陈列设计,经过一年的准备,于2000年11月正式开馆。
玄奘三藏院的陈列采取专题专柜方式,将玄奘大师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东西两个展厅中陈列;中厅则集中体现玄奘大师的师资授受和历史传承,宏扬玄奘大师弘法护法的精神,表现法相唯识宗的宗教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瞻仰玄奘大师遗像、信徒顶礼膜拜的宗教活动场所。
玄奘三藏院三个主要殿堂的名称及功用介绍
求法堂 西院求法堂重点反映的是玄奘大师求法阶段的生平事迹。人们来到西院门前,可看到题额“解脱门”,门旁陈列有铜川玉华宫出土的佛足印石碑复件。其寓意为:玄奘为决疑,远赴西域寻求佛法真谛;亦寓世人应按佛的教诲修持,追随佛的足迹济世,以求心灵之解脱。在大殿正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大型木浮雕壁画,表现的是那烂陀寺戒贤大师率众僧欢迎玄奘抵达的盛大场面。那烂陀寺是古印度之佛学最高学府,规模宏大,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据考证,这座寺院营建历数百年之久。印度考古学者用数十年时间发掘,尚未完成发掘工作。戒贤法师是当年住持那烂陀寺的高僧,他对玄奘十分器重,据说他专为等候玄奘的到来而留寿人世。
在大殿东西壁上,描绘了玄奘大师在赴印求法途中的磨难及在印度的辉煌成就。玄奘少年颖慧,十岁出家,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为僧人,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潜心向学,遍访名师,尽通其说。因上表请求赴印留学不未获准,于是于贞观元年(627,或说贞观三年)潜行出玉门关。途中,在戈壁沙漠中迷失方向,被困四日五夜;翻越天山为冰雪所困,结伴之商队驼马冻死殆尽;力辞高昌国王挽留,决意西进;途中又遇强盗抢劫,因天降大风,众寇惊散。风餐露宿,九死一生,矢志不移,经五年之久始达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学习毗昙、因明、般若、戒律、中观、瑜珈等全部六科佛学。五年后,又游历印巴次大陆,求教名师,不仅掌握了印度佛教各部派的理论,继承了印度古典哲学思想,还创造性地发展和光大了印度古典哲学思想。玄奘还针对当时印度佛教界中观、瑜珈两大学派的对立情况,?理论上融汇两派学说,使之互相沟通。并著《会宗论》,与中观学者师子光辩论,使之折服。他又智辩向佛教发难的顺世外道,折服南印度学者的异说。羯若鞠庠国戒日王特于曲女城召集有十八个国王、三千名佛徒和两千名外道参加的大会,由玄奘担任座主,宣示《真唯识量》论点,历十八日无人敢与辩论。戒日王又让玄奘乘象游街,万民焚香敬花。玄奘归国前,戒日王于钵罗耶迦国两河间举行为期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会,为他隆重饯行。与会僧俗孤独者达五十余万人,戒日王将其五年积蓄散尽,国王与王妃身着布衣,礼十方佛,成为教史上的奇观。
在求法堂西壁上是以玄奘西行求法途中所历磨难为题材的一组浮雕,再现了玄奘法师矢志求法、不畏艰险的决心。东壁上则描绘了玄奘在那烂陀寺折服师子光、曲女城大辩论、无遮大会等生动场面。在大殿顶部绘制的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创始人无著请弥勒菩萨下降瑜遮那讲堂宣讲《瑜伽师地论》的场景,它象征法相宗依论传承之根本所在。在本厅中还展出了玄奘西行路线图、古今地名对照表、玄奘在印师侣表、玄奘生平事略表、玄奘在印度的重要著作、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照片、唐以后历代玄奘画像、玄奘传记、《西游记》等历史文学著作。还有流传在海外的玄奘画像、玄奘大师?西域带回长安的冰糖、白砂糖制作法,向西域介绍的唐代宫廷舞《秦王破阵乐》以及道教圣典《老子》一书。
译经堂 东院译经堂介绍玄奘大师译经宏法的主要活动,重点突出他在我国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以及佛典对后世的影响。大门匾额题“般若”二字,门旁为玄奘手制金刚宝座复制件。寓意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按佛陀教诲修持,大彻大悟达到般若境界,人人皆可成佛,此佛座虚位以待。
大遍觉堂 大遍觉堂设于全院中厅,由一门一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