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2006年夏天,本轮牛市初期,“打新股”理财产品便纷纷问世。在2007年A股市场一片红火之时,“打新股”产品成为当时商业银行风头强劲的新兴理财品种,不仅推出的频率高,而且每期销售量都比较大,收益率1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与A股市场“打新股”相关。由于在打新产品收益中银行可以提取不少的托管费和业绩提成,各家银行都想从这个庞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到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搜”到几款打新产品。
“打新股”产品风险较低,首日上市跌破发行价的股票极为罕见,绝大多数涨幅达到80%以上,翻番的股票也屡见不鲜,给“打新”一族带来可观收益。虽然新股的中签率低,但理财产品集中的资金量大,中签机会高于个人投资者,不甘于做负利率存款又不愿意冒直接炒股风险的投资者,对其情有独钟。尤其是随着2007年下半年新股上市提速,银行的“打新股”产品年收益率预期可达10%以上。
2007年下半年,A股新股发行将迎来历史性机遇,一批H股、红筹股等大盘股回归,这有助于提升IPO市场的申购收益。对于正在运作的银行新股申购理财来说,这是巨大的利好,当时也是打新股理财产品的黄金季节。为了紧扣市场热点,银行“打新”产品发行明显加速,部分银行甚至每到有大盘新股上市时,就专门成立一款产品。
同时,有许多创新型打新股理财产品问世,既有从网上打到网下的新品,又有“打新股”与买基金、买股票相结合的复合产品,从完全封闭产品,到3个月、6个月或1年的固定期限赎回产品,直至针对个股的“机动”产品。例如,中信银行的新股申购4号产品添加了优质信贷资产,与传统“打新股”不同,“忙时打新、闲时放贷”,产品的整体预期年收益率为4.5%至18%。
在2007年各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出尽风头之后,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A股市场便遭遇调整“寒流”,投资者纷纷把资金调动到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资金屡创新高,导致了中签率不断走低,直接影响了相关联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收益神话”也难以延续。在当时出现了申购资金扎堆而导致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一方面,中签率趋低影响“打新股”的收益,另一方面,更多个人投资者加入“抱团”行列,以求摆脱散户与新股中签越来越无缘的状况。2007年12月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较11月有所下降,更有产品出现了单月负收益的情况。
步入2008年就已是熊市周期。股市低迷,新股IPO停滞,无新可打,各家银行打新产品收益更是不能达到预期,一些产品因无新可打被迫终止或者延期清算。
2.QDII理财产品:正收益产品凤毛麟角
虽然自2007年推出QDII产品以来,这种理财产品就没怎么为投资者赚过钱,但一直到今年年初,投资者仍对QDII产品趋之若鹜。今年1月份,7家商业银行共推出62款QDII产品,较2007年12月27款的发行数有显著增加。虽然今年的银行QDII在产品设计上更趋稳健,投资结构性票据的大大减少,投资境外债券的明显增多,但在金融海啸之下,银行QDII仍未能幸免于难。
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海外的QDII产品表现让人失望。据统计,目前正收益的QDII理财产品只有4款,剩下的全部亏损,个别严重的QDII产品到了二毛三毛时代。截至10月31日,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仅有3款,亏损超过50%的有15款;外资银行的207款QDII产品亏损超过50%的有97款,占比近五成。近期海外市场有所反弹,QDII净值出现回升,但仍是负收益。
QDII理财产品发行相应萎缩,并首次跌至个位。近四个月QDII理财产品的发行数仅为2008年前6个月总数的二成,中资银行的QDII发行几近停滞。分析人士指出,中资银行一向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在国内很少有投资经验,更不熟悉国外市场,人才也缺乏,比较复杂的QDII产品如结构性产品甚至无法完全依靠自身设计。而外资银行在国际市场打拼多年,已经过了交学费的阶段。这些因素造成中资银行QDII产品不好卖,中资银行发行QDII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3.挂钩商品理财产品:收益跟随油价“高台跳水”
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不断攀升,进入7月份,冲破了每桶140美元大关,一年之间原油的涨幅超过100%,在油价将会创出新高的呼声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成了投资的明星,不少银行纷纷推出了挂钩油价、天然气、黄金等能源类理财产品。
上半年,商品的牛市也成就了相关理财产品的较高收益,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推出过挂钩原油的理财产品,在上半年都保持着理想的收益率。东亚银行溢利宝系列2抗胀增值主题投资,挂钩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的资产比重达34%,截至6月19日,该产品上涨27.69%。而花旗银行施罗德环球能源基金,年初至4月底上涨10.07%。根据施罗德环球能源基金经理公布的投资报告,该基金去年至今年4月一年时间内上涨了42.58%。部分中资推出的相关产品,普遍保持正收益,如华夏银行慧盈6号商品挂钩型产品,挂钩黄金价格和小麦等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大幅缩水,部分甚至负收益。根据测算,当初甚至有的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需要在油价高达163美元/桶时才能获利。
4.银行FOF产品:股市大跌只得展期
去年底今年初,多家银行推出了一系列FOF产品(即基金中的基金),一般将80%的资金投入到基金,主要是偏股型基金上,20%的资金投入到债券或银行存款上。在2007年,因基金表现良好,FOF产品收益自然不会很低,但今年,基金普遍大跌,部分基金的跌幅超过60%,以“优选基金”、“抗跌”为口号的银行FOF产品也难逃亏损命运。
统计显示,除部分发行于2007年的银行FOF产品至今能保证略微盈利外,多数产品均亏损,甚至低于同期一些基金表现,这与当初动辄20%以上的预期收益大相径庭。更为尴尬的是,银行FOF产品期限通常都不超过2年,短期设计使得大部分银行FOF几乎没有翻盘离场的可能。目前,多家银行不得不像券商一样,通过与投资者沟通,采取了将FOF产品到期后延期的做法,以避免兑现投资的巨大亏损。
部分2008年最失意理财产品
发行人
“打新股”产品
光大银行
工商银行
兴业银行
中国银行
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QDⅡ理财产品
花旗银行
交通银行
渣打银行
招商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
挂钩商品理财产品
民生银行
星展银行
中国银行
东亚银行
渣打银行
荷兰银行
FOF 产品
兴业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