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做个钙帮女人
在欧洲,每年近150万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遭受该骨头疾病造成的骨折病痛。研究发现:骨头是活组织,在生命过程中持续更新。人30岁左右的时候达到骨峰值最高点,之后骨量开始减少。一个好的骨峰值在减少日后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方面非常重要。骨峰值相当于提供生命中余下的成年生活使用的“骨头医院”。所以女性30岁后预防骨质疏松非常必要。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胸、背、腰、膝等部位疼痛、腰背后伸受限、严重者可能驼背、身高变矮等。容易发生脆性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经常发生的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少喝酒,尽量少喝或不喝咖啡;适当运动,打太极拳和羽毛球、步行和慢跑都很有益;多“晒太阳”,因为“晒太阳”能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转化,能有效地促进钙成分的吸收。
预防骨折必须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目前骨吸收抑制剂是临床上最广泛地用来对付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近30年来,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剂,有研究证据表明,双膦酸盐的代表药物阿仑膦酸钠仅服用一年就能显著降低椎骨骨折的发生率,每周一次的服用方法也为患者长期坚持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方法。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中老年女性,到正规大医院就诊才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解放军总医院骨创伤科/唐佩福)
更年期补钙有讲究
女性更年期由于雌激素的下降,会使降钙素及有活性的维生素D3合成减少,骨质丢失增加,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出现腰背疼痛、身材变矮、佝腰曲背等症状,还容易发生腕部、髋部骨折或脊椎骨压缩性骨折。所以,女性更年期前后必须重视钙的补充,以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且是延续到整个老年期的一个长期过程,为此,每个妇女都应合理掌握补钙原则。
早补早益
钙在人体中总量达1300克,约占体重的1.5~2%。妇女从40岁左右,体内钙质的“支出”就大于“收入”,因此从30岁时就应增加钙的摄入,以预防并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重视食补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人体所需的营养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得,所以钙的摄入不足,首先应调整食品的种类,适当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发酵的酸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豆浆、虾皮、虾仁、鱼类、海带、海参、紫菜、木耳、大头菜、空心菜、油菜、黄豆芽、芝麻酱、鸡蛋、红糖等,有意识地增加钙的补充,以满足人体之需求。
抓住时机
牛奶的含钙量较高,食入后肠道对钙的吸收在餐后3~5小时才可完成,并从血液中转入尿液,夜间入睡后空腹排的尿钙,则来自骨钙的丢失,故在入睡前喝杯牛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而且此时喝牛奶还能改善睡眠。有些食物中动物蛋白和钠含量过高还会增加尿钙的排出,抗酸药物中的铝也会增加钙的丢失,所以在补充钙剂时,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好错开此类药物的服药时间。
饭后补钙
食物补钙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时,则可通过服用药物来补充。但服用钙剂最好不要在空腹时进行,否则会使肌体吸收不良,一般在饭后服用较好。
重视锻炼
在注意钙剂补充的同时,还应重视体育锻炼并参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健身可刺激肌体成骨细胞发育,减少钙的丢失,并延缓骨质疏松过程。
此外,适当饮茶,戒烟少酒(妇女吸烟可降低雌激素的水平,促进钙的丢失;酗酒会降低钙的摄入),少吃糖(吃糖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防止滥用药物(如利尿剂、激素、抗酸剂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不利骨质形成)等,对钙的有效补充,预防与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均有积极意义。
(转载自《中国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