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最大强子对撞将破解五大科学谜团

(2008-09-10 23:45:00)
标签:

杂谈

  过去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不断在细节上加深对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其交互作用的了解。了解的加深让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变得更为丰满,但这个模型中仍存在缝隙,以至于我们无法绘制一幅完整的图画。为了帮助科学家揭示粒子物理学上这些关键性的未解之谜,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持,大型强子对撞机便担负起“数据提供者”的角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够将两束质子加速到空前的能量状态而后发生相撞,此时的撞击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绝对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牛顿未完成的工作——什么是质量?

  质量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微小粒子拥有质量,而其它一些粒子却没有这种“待遇”?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答案。最有可能的解释似乎可以在希伯斯玻色子身上找到。希伯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这一粒子物理学理论中最后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它的存在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早在1964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便首次预言存在这种粒子,但迄今为止,科学家仍未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ATLAS和CMS实验将积极寻找这种难于捉摸的粒子存在迹象。

  一个“看不见”的问题——96%的宇宙由什么构成?

  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从小蚂蚁到巨大的星系——都是由普通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统称为物质,它们构成了4%的宇宙。余下的部分据信由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对它们进行探测和研究的难度不可想象。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是当今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ATLAS和CMS实验将寻找超级对称的粒子,用于验证一种与暗物质构成有关的假设。

  大自然的偏好——为什么找不到反物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物质构成的世界,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反物质就像物质的一个孪生兄弟,但它却携带相反电荷。在宇宙诞生时,“大爆炸”产生了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然而,一旦这对孪生兄弟碰面,它们就会“同归于尽”,并最终转换成能量。不知何故,少量物质幸存下来,并形成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而它的孪生兄弟反物质却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什么大自然不能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这对孪生兄弟呢?

  LHCb实验将寻找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差异,帮助解释大自然为何如此偏向。此前的实验已经观察到两者之间的些许不同,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还不足以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和暗物质为何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

  “大爆炸”的秘密——物质在宇宙诞生后的第一秒呈什么状态?

  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据信来源于一系列密集而炽热的基本粒子。现在宇宙中的普通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拥有一个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核子,质子和中子都是被称之为“胶子”的其它粒子束缚夸克形成的。这种束缚非常强大,但在最初的宇宙,由于温度极高加之能量巨大,胶子很难将夸克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种束缚似乎是在“大爆炸”发生后的最初几微秒内形成的,此时的宇宙拥有一个由夸克和胶子构成的非常炽热而密集的混合物,也就是所说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ALICE实验将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模拟大爆炸发生后的原始宇宙形态,分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

  隐藏的世界——空间的额外维度真的存在吗?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即构成所谓四维空间。后来的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拥有隐藏维度的空间。弦理论便暗示额外的空间维度尚未被人类观察到,它们似乎会在高能条件下显现出来。基于这种推测,科学家将对所有探测器获得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以寻找额外维度存在迹象。

美对撞实验发现新粒子 迄今质量最大的重子

     新华网华盛顿9月10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在最新的对撞实验中发现一种新型粒子——欧米加b重子,这是迄今为止物理学界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重子。

     重子是由3个夸克组成的亚原子粒子,是组成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基本粒子,人们熟悉的质子和中子是最轻的重子。组成重子的夸克,理论上属于更小一级的基本粒子。物理学理论认为,夸克共分6种3类: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底夸克。重子都是由3个夸克组合而成。

     在对撞实验分析中做出主要贡献的华人科学家钱剑明1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对撞实验发现的新型粒子,与常见的由第一类夸克(上、下夸克)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不同,它是由2个奇异夸克和1个底夸克组成。这是物理学界首次发现由后两类夸克混合组成的重子,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

     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钱剑明现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他和来自全球90多个科研机构的600多名物理学家共同参与了费米实验室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实验过程中,质子和反质子以接近光速迎面碰撞,偶尔会撞出欧米加b重子这样的重粒子。

     “发现这种粒子,就好比在干草堆里找一根针”,钱剑明这样形容其难度。他说,他们共分析了约100万亿次的粒子碰撞,才在其中发现18次欧米加b重子衰变产生的“踪迹”。这种粒子撞击产生后,仅能存在一万亿分之一秒,随即就衰变为其他粒子。

     钱剑明说,这一发现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间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新粒子可算是质子的另类‘亲戚’,这样的重子现在可能很罕见,但科学家们相信,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它在宇宙空间是极其丰富的”。钱剑明认为,发现这种新粒子也证实,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是成功的,“使我们对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正是强相互作用把夸克绑在一起,形成了宇宙间的可见物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