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情志  慎医药 养生谚语

(2008-07-28 00:1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养生之道☆

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我说,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不是你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他们写的著作,一不要稿费,二没有职称,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东西刻在石板上,写在木头上?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子孙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做断子绝孙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刻下来。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还那么重视自己短短的历史。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大街上我曾经问一年轻人:“老子是谁?”他说,“什么老子?我爸是老子。”我们祖先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当你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我们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慎医药

               

    中药也有毒性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十分重视健康。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小孩,见了保健品趋之若鹜,而且很多广告不负责任地在那里大肆吹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人剥你一块钱,那12亿有多少?而我们那么多中药、很多古人留下的成方,如乌梅丸,很好的方子却没人做。

什么是药?为什么中医叫做“药”?不叫“勺”,不叫“饭”?我认为,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没了地用个钥匙去捅那个门,把一个好门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按照中医的理论,中药不叫药理,叫药性。药性包括:它长在什么季节,生在什么地域?它是根茎叶花、谷物茎食?它是什么形态、什么质地、寒热温凉什么性、升降浮沉什么作用?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你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大自然赋予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你看绿豆、黑豆、黄豆,都是中药。

               

元气和寿命的关系

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这药可以大补元气,那药可以大补元气。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元气不能补。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咱们的主席,咱们的小平就甭走了。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不也走了吗?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你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的时候,元气是一个定数。俗话说:母壮则子肥。人的元气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是一个定数,生下来就定了。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的这一罐煤气很多,而你一天到晚那火门老是开着,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煎焦,给你再多的元气你也活不长。反之如果给你的不算太多,但是天天节约使用它,恐怕你的寿命就长了。我们古人说元气可以补,那是古人一种良好的愿望。从中医的理论看,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所以每个中医医生,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发达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刚吃饱了就想长寿,然后别人说什么好都蜂拥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注意科学养生,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你应该活的那个寿数。在养生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怎么养生。

          

    医生是病人的依靠 治病是求阴阳平衡

  

养生就是把煤气罐的火门调小

上面讲的问题,归纳起来,真气者受于天,与谷气并充身者也。就是说生命的元气是父母给的,母壮则子肥,爸爸妈妈身体都特别好,才给你一个完整的生命。这个元气在后天要不断补充,不补充七天就饿死了,元气耗尽人就走了。中医观点看,元气是定数,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有的装得很满,有的是半罐,有的是多半罐。我们刚刚讲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干吗呢?这个煤气罐如果很满,但是火门24小时开着,寿命也不会长,元气耗尽那天,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如果元气可补,秦始皇、汉武帝都不用走,高僧大德们都不用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走是一定的。寿命是什么?是火门,把火门调整好,尽管父母给你半罐,您也能颐养天年;给你整罐,24小时“开”着,元气也会很快耗尽。中医讲治病救不了命,元气耗尽时用人参堆着也救不了。

        

  谨慎地对待医生和药物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其实告诉大家,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你要找好中医帮你调理。

  中医说不平衡就是病,阴阳平衡的时候是健康的人,阴阳决离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当阴阳不能自我调和的时候,这就是疾病。有疾病要找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不叫三生,中国字同音就同源。我体会“医生”有两个含义,古代的病字是一个人靠在一个床上。就是说这个人已经不能自我维持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所以当医生的别怕麻烦,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医”者“依”也。第二,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即阴阳和谐的状态。中国文化中没有零,中国文化中“一”是“点”的延伸,这个“点”就是我们说的太极。治病要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如果治到二的状态,阴阳决离人就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药和“钥”同音同源(胃不是锅炉)
  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药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中国的保健药、外国的保健药,只要人家能说出名来的,他有钱就买,其实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现在滥用医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不是说不能吃药,比如春天吃点乌鸡白凤丸,夏天吃点生脉饮,但不要对药物有过分的依赖。现在依赖药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药源性疾病的问题已严重摆在我们面前了。大家一定要慎重使用药物。

             

是药就有三分毒

吃后让你不平衡就是毒中医讲是药就有三分毒,什么叫毒?中医讲的毒和西医的毒不是一个概念。中医文化药食同源,生姜、大枣、川椒、桂皮都是药物。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大米虽然也有区别,但总体都是平性;麻黄、附子、人参、大黄等都是偏性的,称为药。因为人生病就是发生了偏性,要用药性之偏来平衡。为什么鸭子要烤?因为鸭子偏寒,烤或用盐腌是为阻断其寒性。任何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性质,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比如黄豆芽、绿豆芽、黑豆等都是中药。性平的叫做食物,性偏的叫做药物。是药都有三分毒,你吃的食物、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如果你吃的这些东西使得你不平衡的话,这就是毒。本来你身体挺好的,天天喝人参,喝得鼻子流血,你说是不是毒?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我们现在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不管你是病毒感染,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认为这就可以解决问题。是这么回事吗?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一得病都去挂点滴,其实感冒两三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非去打抗生素,结果抗生素打进去很快身体就不舒服,烧退下来了,出来三天不吃饭,烧又上去了。所以不要迷信医药,平时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志、饮食,顺应四时,真正有病的时候稍微用点药很快就可以调过来。

有些药物可以常服,因为性平。有人说龙胆泻肝丸吃几天就出毛病,因为龙胆泻肝丸是治湿热的。我们说有病病挡之,无病人挡之,如果人病好了,你还接着用药,那不就出问题了吗?中医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是说用毒性大,即偏性强的药治病,好了六分就不要再用了,剩下的交给偏性小的药或平性的食物,“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

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应慎用西药,因为西药的作用明显,副作用也很明显。它的副作用是需要你自身能力将其调节过来,因为二十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好,这时候用西药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因为副作用的毒排不出来。我们小时候没看见那么多白血病患者,但现在很多十六七岁的小孩儿患上白血病,查查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小时候滥用抗生素的历史,导致了肝肾功能的损伤,到十六七岁要发挥肝肾作用的时候,调动不起来了。所以大家切记慎用医药。

  

附:            

养生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民间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 ——民间谚语

    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民间谚语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民间谚语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

    有德则乐,乐能长久。——《左传》

    善摄身,不穷神,不苦形,神形既要,祸患何由而致也。——《医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毋劳女形,毋摇女精,乃可长生。——《永乐大典》

    喜怒损性,哀乐伤神,性损则害生,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身,气全身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诀也。——《援生四书》

    万般补养皆虚伪,惟有操心是要规。——《琼琚佩语》

    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徐特立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在心头瞌睡多,快快活活保寿命,气气恼恼成了病。——民间谚语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刘海粟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道德经》

    正养此心,使心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养生四要)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民间谚语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庄子

    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民间谚语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钱公良测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