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六朝怪谈☆ |
举例问题之一——“机会”的试验
所有人都希望能遇到很多机会:有机会好,有更多机会更好,似乎成为我们的共识。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个人面前,机会越多,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第一个试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指导做的。他首先让一组10个人在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巧克力,然后他又让另一组10个人在3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当教授问两个小组的满意度的时候,让教授感到特别意外:后一组居然都不满意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应该多选选,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巧克力而后悔。
第二个试验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在美国一家特大商品超市做的。这位教授让自己的工作人员设置了两个特别美味的食品销售点。同样在第一个点有6种口味,第二个点有36种口味。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二个销售点吸引的人达到260多人,但是在做统计的时候让教授失望的是仅有18人买了第二个点的食品,而且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表明自己并不满意。而仅有6种口味的摊位虽然吸引了不到80人,但却有90%的人购买了这个点的食品。
事实表明,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和太多的目标,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持怀疑的态度。同样,诸如求职,在你面前机会很多,等待你的选择;比如意见,在你面前有上千条宝贵建议,等待你的采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多了,意见也多了;因为只有一条路,或许还会坚定地走下去,最终达到目的。但有很多机会时,反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因为你在很多时间里是犹豫的,而机会经常在犹豫中失掉,就好像哥俩打大雁的故事一样。
举例问题之二——险种的投入
其实,从10种大病到40种大病,是一个“拆细”和“增加”的过程。所谓“拆细”就是将一些大病“细化”,如将“癌症”拆细成乳腺癌、子宫颈癌、脑癌等不同种类;将“全残”拆解为“失聪、失明、失语、瘫痪”等诸条———就像在一个大圆圈里画出许多不相交的小圆圈,中间必然会有一些空白地带———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责任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
所谓“增加”就是在基本大病之外,增添一些发病率很低的疾病:比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每百万人口中就只有2~3人发病;再比如“重症肌无力”,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整个杭州650万人口中大概有65个人会得这种病;还有像“脊髓灰质炎”,成年人基本上不会患此病。有的疾病虽然发病率较高,比如帕金森氏症和阿耳茨海默氏症(痴呆症),高发期基本集中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可是保险公司却往往规定“理赔年龄不能超过65岁”或者给出更为严格的理赔条件。
有人说买保险就是买“放心”,多一份保障就多一份“放心”,果真如此吗?从成本核算上考虑,(以“重症肌无力”为例,它的发病概率是约十万分之一)设保额是10万元,那么投保人的“预期收益”是10万元×1/10万=1元。而为多投保此病的投入是有可能每年多花100元!事实上,任何一款重疾险产品都无法覆盖所有的风险。
举例问题之三——肝癌介入治疗
举例问题之四——儿童喝牛奶
非营利性组织“华盛顿责任医疗医生委员会”的研究人员通过对37项关于7岁多孩子的钙吸收量对骨骼强度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其中的27项研究不支持“多喝牛奶可增加钙质”的观点。其他10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多喝牛奶对骨骼的健康作用也很小,或者因为在牛奶中添加了维生素D或其他成分,无法正确判断究竟是因为牛奶喝多了起的作用,还是维生素的成分起了作用。
领导这项研究的营养学家艾米?拉诺说:“按照以前的营养理论,坚持喝牛奶或乳制品能提高孩子和青少年的骨骼矿物质吸收量。但是,现在掌握的证据并不支持这个观点。”研究人员通过检查骨骼密度和骨折概率发现,身体锻炼在增加钙的吸收量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能使骨骼变得更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