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多”未必益善

(2008-07-26 22:38: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六朝怪谈☆

    中国人有一句话: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这句话咋听咋有理,谁说都没错儿。事实果真如此吗?

举例问题之一——“机会”的试验

所有人都希望能遇到很多机会:有机会好,有更多机会更好,似乎成为我们的共识。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个人面前,机会越多,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第一个试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指导做的。他首先让一组10个人在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巧克力,然后他又让另一组10个人在36种巧克力面前选择自己喜欢的。当教授问两个小组的满意度的时候,让教授感到特别意外:后一组居然都不满意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应该多选选,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巧克力而后悔。

第二个试验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在美国一家特大商品超市做的。这位教授让自己的工作人员设置了两个特别美味的食品销售点。同样在第一个点有6种口味,第二个点有36种口味。试验的结果表明,第二个销售点吸引的人达到260多人,但是在做统计的时候让教授失望的是仅有18人买了第二个点的食品,而且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表明自己并不满意。而仅有6种口味的摊位虽然吸引了不到80人,但却有90%的人购买了这个点的食品。

事实表明,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和太多的目标,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持怀疑的态度。同样,诸如求职,在你面前机会很多,等待你的选择;比如意见,在你面前有上千条宝贵建议,等待你的采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多了,意见也多了;因为只有一条路,或许还会坚定地走下去,最终达到目的。但有很多机会时,反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因为你在很多时间里是犹豫的,而机会经常在犹豫中失掉,就好像哥俩打大雁的故事一样。

举例问题之二——险种的投入

    中国人在买重疾险时,往往倾向于投保疾病种类较多的保险产品。而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客户的这一心理,在不断跟风中将防范的病种从10种上升到30种甚至40种,保险营销员甚至还把这一点作为主要“卖点”向消费者宣传。可以明确指出,以增加防范的病种数量来变相提高保费是保险公司的一大“精明之举”。

  其实,从10种大病到40种大病,是一个“拆细”和“增加”的过程。所谓“拆细”就是将一些大病“细化”,如将“癌症”拆细成乳腺癌、子宫颈癌、脑癌等不同种类;将“全残”拆解为“失聪、失明、失语、瘫痪”等诸条———就像在一个大圆圈里画出许多不相交的小圆圈,中间必然会有一些空白地带———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责任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

  所谓“增加”就是在基本大病之外,增添一些发病率很低的疾病:比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每百万人口中就只有2~3人发病;再比如“重症肌无力”,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整个杭州650万人口中大概有65个人会得这种病;还有像“脊髓灰质炎”,成年人基本上不会患此病。有的疾病虽然发病率较高,比如帕金森氏症和阿耳茨海默氏症(痴呆症),高发期基本集中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可是保险公司却往往规定“理赔年龄不能超过65岁”或者给出更为严格的理赔条件。

  有人说买保险就是买“放心”,多一份保障就多一份“放心”,果真如此吗?从成本核算上考虑,(以“重症肌无力”为例,它的发病概率是约十万分之一)设保额是10万元,那么投保人的“预期收益”是10万元×1/10万=1元。而为多投保此病的投入是有可能每年多花100元!事实上,任何一款重疾险产品都无法覆盖所有的风险。

    显然,投保时涵盖上述稀有疾病的病种特别多,相对而言就不是很划算了。简而言之,投保重疾险,还是以“够用”为好。

举例问题之三——肝癌介入治疗

    介入疗法是肝癌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其能直接注射药物到肿瘤局部,或者对肿瘤供血血管进行栓塞而直接起到治疗作用或使肿瘤发生坏死,临床应用普遍。其实,就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疗法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不用开刀而只需一个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治疗那些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

    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已住院接受第九次介入治疗。患者的主治医生说:“我用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你是治疗次数最多的一位,也是进行九次介入治疗的第一个患者。”

    但是,介入治疗是不是次数越多生存率就越高?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严重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26万例,其中42.5%发生在中国,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肝癌的早期诊断率虽有所提,但临床上仍以晚期肝癌为主,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不高。一般说来,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全身化疗或放疗。自从上世纪80年代使用介入治疗肝癌以来,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很快就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20多年来的临床结果显示,介入治疗肝癌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一些医院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次数有的多达十几次,肝癌介入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抑制肿瘤转移与复发。

    有学者认为肝癌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不十分理想,主要是转移与复发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介入治疗后原有病灶缩小、栓塞剂充填,但一段时间后往往在原病灶周边出现新病灶,这就需要再次介入治疗。治疗次数3次以上或间隔时间过短都可引起肝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及胃肠毒性作用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生存率,但也应辨证看待。原则上应尽可能杀死肿瘤细胞和尽可能少的损害正常肝细胞,但其客观标准尚待讨论和规范。

     可见肝癌介入也不是越对越好,仍然要结合个人病情进行分析判断,趋利避害,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举例问题之四——儿童喝牛奶

    儿童饮用牛奶应当适量,以每天总量不超过1市斤为宜。牛奶虽然营养丰富,但儿童也不宜过量饮用。国外专家曾对140名一日三餐都饮用牛奶的5岁孩子观察研究发现:86%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烦燥不安,甚至哭泣、睡眠质量不好等症状。而在停饮牛奶以后,上述表现则消失,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

    研究人员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孩子而言,并不是牛奶喝得越多,骨骼发育得越好。他们强调,锻炼和吃一些富含钙的食物例如豆腐等,对骨骼的发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发表在《小儿科》杂志上的这份报告说,从提供身体所需的足够的钙元素来看,增加牛奶或其他乳制品的饮用量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对获得易吸收的钙有帮助,例如喝一杯添加维生素的橘子汁、一杯豆奶、一杯煮好的甘蓝汁,两包速溶燕麦片或吃大半碗的豆腐、大半碗的椰菜等。

  非营利性组织“华盛顿责任医疗医生委员会”的研究人员通过对37项关于7岁多孩子的钙吸收量对骨骼强度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其中的27项研究不支持“多喝牛奶可增加钙质”的观点。其他10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多喝牛奶对骨骼的健康作用也很小,或者因为在牛奶中添加了维生素D或其他成分,无法正确判断究竟是因为牛奶喝多了起的作用,还是维生素的成分起了作用。

  领导这项研究的营养学家艾米?拉诺说:“按照以前的营养理论,坚持喝牛奶或乳制品能提高孩子和青少年的骨骼矿物质吸收量。但是,现在掌握的证据并不支持这个观点。”研究人员通过检查骨骼密度和骨折概率发现,身体锻炼在增加钙的吸收量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能使骨骼变得更强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