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后高血脂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8-07-20 14:2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医学常识☆

    多年来,人们对血脂异常即高血脂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空腹阶段,到医院化验血脂时,也一般是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完成测定的。其实,人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16~18小时)都处于餐后状态,早在70年代美国康耐尔大学营养系主任泽弗?教授等人就提出“餐后阶段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这一论断,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餐后高血脂是进餐后人体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总量或部分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

   

    高血脂对身体非常有害,常被人们称之为“无声的杀手”。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使血流变慢,并可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聚集增大,可导致血管狭窄,严重时堵塞血管、血流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高血脂还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火,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也有关联。

   

    有文献报道,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餐后高脂血症,它不仅损害正常人的血管内皮功能,而且会加重已有血管内皮的损伤。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强度独立并高于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餐后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近期一系列研究证实,餐后高血脂症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对受试者进行脂肪餐负荷试验,并动态观测餐前及餐后8小时内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BMI)及吸烟等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混杂影响后,餐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冠心病仍呈显著正相关。

    

    餐后高血脂症对健康的危害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哪些人需查餐后血脂呢?如何发现餐后高甘油三脂血症呢?一般认为,对血脂正常的中年以上人群,特别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检测餐后血脂。通常是让病人吃高脂肪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抽血,化验甘油三酯浓度。根据血脂水平判断餐后是否增高。目前脂肪餐无标准配方且无评价餐后高血脂的标准,国内一般以餐后6小时甘油三酯仍高于空腹水平,作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

   

    对餐后高血脂应及早预防,防治结合;重点在防,无病防病,有病防进展。科学家们正不断致力于寻求能有效控制餐后高血脂症的方法,主要是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定期检查身体;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工作压力,戒烟限酒,多做运动;调整饮食习惯,少吃肥肉,少吃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建议多吃白肉,如鸡、鱼; 煮食宜用植物油,少吃如汉堡包类的快餐;蔬菜类中如大蒜、灵芝、香茹、韭菜等,都有减低血脂的作用,不过,必须长期坚持,才有效果。

   

    其次是药物治疗,目前已有资料表明,贝特类、他汀类、烟酸和ω-3脂肪酸等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中,苯扎贝特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苯扎贝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干预试验(BECAIT),在年轻心肌梗死后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经5年观察,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患者尤为适合。

         

知识点:

血压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分为动脉压和静脉血压。我们平常所说的血压就是指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当心脏收缩向动脉射血时,血压升高,其最高值称收缩压(最高压);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心肌舒张末期血压最低,称为舒张压(最低压)。收缩期血压减去舒张期血压称为“脉压”。

    

    动脉血压常以上肢肱动脉测得的血压为代表。正常成年人上肢动脉的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脉压为30-40毫米汞柱。一般来说,老年高于少年;男性高于女性。血压过低或过高都是疾病的征象,血压过低可引起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血压过高可引起心力衰竭,或微血管破裂。

   

问题:

家庭测血压为何测不准?

    不少高血压患者的家里都购置了血压计,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常常有这种情况,患者自测的血压数值与医务人员所测的不一致。有时,甚至还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呢?    

    受检者上臂与心脏没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测量上肢(开始左右臂都要测,以后可测右上臂),采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背靠椅背,上臂裸露,桌椅高矮要适宜,使上臂中点位于心脏水平。如果上臂位置过高,测得的血压值就会偏低;如果上臂的位置过低,测得的血压值就会偏高。    

    测血压时水银柱打得太低比如只打到170~180毫米水银柱,这时虽然听诊器内可能无声了,但有可能是心律不齐患者两次心跳之间出现较长的间歇。    

    放气的速度不恰当一般来说,放气的速度以每秒水银柱下降2~3毫米为适宜。放气太快容易使测试者反应不及,发生误差;放气太慢则使前臂淤血,造成舒张压读数增高。    

    测一次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准确测量血压应反复数次,取其稳定值为实际血压。测第一次时,数值经常偏高,而第二第三次一般较稳定。应在放气后休息30秒以上,再测一遍。两次读数的平均值即为测得的血压值。

    测血压前没有静坐休息安静的环境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放心,所以,测血压前应静坐休息10分钟。此外,每次测血压时的基本体位应相同,以利于比较。    

    每日测血压不固定时间最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压,比如每天上午8点测,这样有利于比较血压的高低,找出血压波动的规律。除固定时间外,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随时测量。    

    听诊器头放的位置不正确袖带的气囊应能包住上臂的80%,不要把袖子卷紧勒在袖带的上方。同时,每次测量前应将袖带中的气体放尽,否则血压值会越测越高。袖带下缘应在前肘窝,听诊器头不要塞在袖带下。    

    血压计放的位置不合适血压计水银柱的上端应处于测量者眼睛的水平,以便看得准确,最好不要让被测者看到水银柱的波动情况。    

    下列因素可使血压值增高:受检者对医生发生“白大衣反应”,患者上臂轻度瘫痪、疼痛、焦虑、吸烟过量、饮咖啡、饮酒、憋尿、测血压时和医生谈话等。设备方面的因素有:气球的气门漏气、血压计的通道阻塞、检查者手凉、听诊器凉或环境寒冷。    

    还有些因素可使血压值降低:进餐后不久、心律不齐、休克或低血糖等低血压、肘位太高、水银不足、听诊器头压力过大。 

    以下几种情况一般不会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如袖带下只有薄衣袖、月经期和长期饮咖啡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