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金吠报春
农历正月初二,又称为“狗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民俗祭财神
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既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
祭时所供为鸡和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需还十枚。

财神
由于身份和职业各异,所以在供奉和祭祀财神上也是各有不同。老北京人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每到大年初二,都要临时从香蜡铺中“请”来一幅名为“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纸像上印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干丞相。除了“增福积宝财神”外,南方各省客居北京的商人则祭祀武财神,一般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印有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的纸像。而山西人及北京附近省份的人在京城开的小作坊、小商店供奉的则是关圣帝君。
按照风俗习惯,不论平时是否供奉财神,也不论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财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财神,为取新年进宝得财之意。初二当天早晨的家宴必须是馄饨,也叫“元宝汤”。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一般元宝汤的馅儿有两种:一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一种是以羊肉、白菜为馅。
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在供品上是相当讲究的。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一、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猪;二、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鸡;四、整鸭(鸡鸭煺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初二当天,除了在家里祭祀财神外,还不能算是完全了却心愿。有条件的还要郑重其事地去财神庙内进香。古时住在城里的每这一天,三更半夜就会有人起床等候在城门口,等到开城门后争取去烧“头炷香”。天破晓,街市上祭财神的爆竹声就会响成一片。街道上车水马龙,有钱人驾马车、轿子车,一般人家骑着驴,还有的干脆步行,大家都朝五显财神庙奔去。一些喜欢耗财的富裕人家,刚进广安门就开始从车窗往外撒铜板,表示进香的路上大做济贫的善事。
五显财神庙现在已经没有了,广安门外也不再有熙熙攘攘祭财神的队伍,如今的人们也不用再为进香而挤进庙里。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春节的过法,但无论怎么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老百姓们对“明天会更好”的期待。
相关资料: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民俗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
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妇女地位很低,出嫁从夫,出嫁的女人不得无故回娘家,更多的时间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过年时女方必须在婆家过,这规矩就是为了限制女方回娘家。还有女方不能在新年前见到娘家的灯光,否则就是不吉利的“禁忌”。如果女儿想给自己父母过年,也只能等到初六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的萌芽,女方已经可以做到腊月卅、正月初一要待在婆家,初二就可回娘家拜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上升。
回娘家的礼俗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有些地区回娘家的礼物是带四份,而娘家又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女儿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在晚饭前一定赶回婆家(潮汕人称这习俗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午饭而已);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民俗
明天是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门神笺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俗正月初三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转贴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