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字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地名中混淆的字——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成语运用中词形错误——唇枪舌战。
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
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计量单位常见用字错误——?
如:“52?液晶电视”。
“?”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国人不该错的三个称谓
现代汉语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和人打交道,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
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这些语汇有固定的说法。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令外人”
令——美好。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应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虽然外人感觉造作或不解,但国人却是不该不知的。
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和老师;而是自己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引用。
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如何……颇有…乃师(或乃父)之……”本想彰显自己的学识、能耐……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好人注定是做不成的了。
“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其意思结果便十分滑稽、可笑。
夫人——别这样称呼自己的老婆;留给别人的太太比较好
在公众场合,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是抬举别人的敬称。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夫人。”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辞海》-夫人条的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知称女士为夫人——礼多人不怪。在家跟自己的老婆打趣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则是露怯的。
古代礼俗不允许妇女登堂入室、抛头露面,男人对他人则谦称“自家的”为“拙荆”、“贱内”……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就有点妄自尊大之嫌了。人家客气问您:“贵姓?”回答是:“免贵姓……”;而非:“我贵……”
兄——不一定指哥哥,也不一定局限于男性
兄,指哥哥,书面语言中常见: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兄”。古代同科进士,年龄虽殊,但同出一门。即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
普通长者也以这样亲切地称呼谓年轻后生者。而年轻人则不可不识抬举,切勿以之称呼尊长。在文化人的交往中,朋友互相尊称常用该词,男人也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如鲁迅先生著名的《两地书》记载和学生许广平恋爱的情书往来,两人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一位女作者采访冰心先生后得到先生赠书题款曰:“某某兄指教”。作者居然把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贻笑大方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