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在树上生活【图】

(2007-10-19 19:45:00)
标签:

杂谈

         北京时间10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在洪都拉斯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鱼,这种鱼每年都会有数个月的时间跃出水面,选择在水边的树木上栖息生活。

  在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生物学家们在千辛万苦地涉过湿地时发现了成千上万的花溪?,它们远离水体生活在腐烂的树枝和树干间。花溪?长约2英寸,通常生活在弗罗里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红树湿地中的泥塘和有水洞穴中,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知鱼类中最奇特的一个品种之一,它们不但可以长时间远离自然栖息地,躲藏于腐烂的树枝和树干间,临时改变自身的生物结构以呼吸空气,还可以无需配偶进行繁殖。

  当它们寄居的美洲红树根部周围的水池干涸时,花溪?会甩动尾巴“噼啪噼啪”地迁徒至新家,它们首尾相接地排着长长的队,躲藏于树木中被昆虫掏空了的槽缝里。尽管树木中的槽缝是一个理想的隐身场所,但是这种生活环境还是有些狭促,这使得原本地盘防卫性极强的花溪?不得不克制其喜好进攻的脾性。美国佛罗里达州布罗瓦县濒危土地项目研究人员斯科特-泰勒博士说:“花溪?的生活方式的确有些另类,我们不能用普通鱼类的生态标准来衡量它们。”

  今年早期的一项研究已揭示了花溪?是如何临时改变自身的生物结构和代谢机制:当它们离开水体迁到树上生活时,它们的腮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可以保留水份和养份,并通过皮肤进行氮类废物的排泄;当它们返回水中时,它们的生体结构又会恢复如初。最令花溪?名声显赫的还是它是唯一已知的,可以在无需配偶的情况下进行繁殖再生的一种脊椎动物。花溪?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性器官,可以在体内产卵,在水中产下微型晶胚。

  不过,花溪?不是唯一会呼吸空气的鱼类,东南亚的胡子鲶可以同时在水中和空气中呼吸;印度也有一种攀木鱼,如果它们不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就会在水中窒息死亡。

  对红树?鱼进行研究的生物学家表示,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本性”确实令人不可思议。除了能够在树上生活这个发现外,科学家还在?鱼身上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现象,它们能够在没有配偶的情况下“生儿育女”。基于这两种现象,这种红树?鱼(花溪?)成为人类目前已知的行为最为怪异的鱼类动物之一。

  红树林?鱼身长有两英寸左右,主要生活在佛罗里达、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长满红树林的沼泽地内,它们通常以泥泞的池塘和被洪水淹没的蟹洞为家。此项最新发现是生物学家在伯利兹和佛罗里达沼泽地艰苦跋涉时上演的。当时,他们发现了数百条游出水面,躲到腐烂的树枝和树干里“度假”的红树?鱼。

   花溪?每年有数个月在树上生活

  当红树根部周围的池塘陷入枯竭时,红树?鱼便会选择搬家,寻找新的乐园。在树身内部,它们会沿着昆虫“开凿”的通道首尾相连地排成长队。参与佛罗里达州布雷瓦尔德郡环境濒危土地计划的斯科特?泰勒博士表示,这种鱼确有些奇怪的地方。泰勒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它们完全不符合鱼类动物标准的习性。”

  虽然裂开的树身是一个完美的藏身之所,但“居住面积”却一点也不富裕。经常挑起严重“领土争端”的红树?鱼自然就被迫上演“侵略”行为了。

  另外一项研究----研究报告刊登于2007年初----向人们揭示了它们如何改变身体结构和新陈代谢方式以适应水外生活。“变形”之后,红树?鱼的腮将担负起储藏水和营养物质的重任,含氮的废物则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一旦回到水中,它们便立即恢复本来的面貌。

  实际上,在发现可在树上生活这项本领前,红树?鱼就已经声名显赫了,它们是人类已知的唯一一种不需“入洞房”便可“生儿育女”的脊椎动物。红树?鱼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它们的卵可在体内受精,微小的胚胎随后被排到水中。

  然而,红树?鱼并不是唯一一种可以呼吸空气的鱼类动物,东南亚的步行鲶也拥有可在水中和陆地两种环境下呼吸空气的腮;印度的攀鲈会在水中窒息而死,除非浮出水面呼吸。东南亚还有一种以烂泥浆为家的弹涂鱼,是一种两栖性鱼类。为了适应泥滩地的陆生及水生两种不同环境,弹涂鱼在生理及形态上都产生了许多变化,可以暂时离水到陆地上活动。另外,印度的攀木鲈在水中会窒息而死,在空气中却能生存。

相关图片:

    弹涂鱼                           步鲇                        攀木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