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撞击瞬间[组图]----转

(2007-07-05 12:07:00)
标签:

杂谈

      

         惊奇一:“坦普尔1号”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其下是较硬的“彗核之核”。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彗核外表的细粉,是多年以前就存在或是逐年累积的,这也证明彗核的内部含有太阳系初期的原始物质。

         惊奇二:彗核在飞近太阳时会喷发,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彗核呈多孔性,表层物质热惯性小,会被太阳很快加热,但太阳辐射的热量不会对彗核内部的物质产生影响,这表明彗核内部的物质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惊奇三:“坦普尔1号”的彗核尽管很小,却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这表明在“深度撞击”之前,这颗彗核就已经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

         惊奇四:彗核内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机分子,“深度撞击”之后彗核中喷发的物质中含有氢氰酸(HCN)、乙腈、冰和二氧化碳,而彗核表面的粉状物中却没有这些物质,说明它们存在于表层下较浅的部位,在受撞击或热影响时才喷发出来。这还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机物带到地球上。

         赫恩等人撰写的“深度撞击”数据分析成果,将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科学家们6日还在英国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发表了报告。在“深度撞击”之前,科学界只能根据模型推测彗星的各种性质,大部分理论建立于猜测之上而得不到实际验证,现在“深度撞击”的数据首次揭示了真实的彗星。

        7月4日下午1点52分左右,深度撞击号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图为撞击发生后,飞跃器飞过坦普尔一号彗星拍摄的照片。                                              以下为飞越器拍摄的撞击彗星全过程照片:12345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认为,“深度撞击”撞出了四大“惊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